引言: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问题随堂测验1、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教授,在谈及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曾说: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而正确的教学方式应当是:教师应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并给出各方面见解和评述,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2、目前我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忽略史实、直接给结论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3、关于“尧舜禅让”的经过,不同史料给出的结论都是完全一致的。
4、三国名将吕布是手持 “方天画戟”作战的。
5、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6、《诗经》中曾记载的古人驾车的方式:“六辔在手”。秦始皇铜车马的出土证明了《诗经》的记载是完全错误的。
7、文天祥《正气歌》中提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其中提到的两个故事,都是古代史官为真实地记录下历史原貌,在面对杀身之祸时表现出了坚持真理的勇气。
8、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都认为,正是因为桓帝、灵帝的昏庸,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可见,将王朝兴亡归结为帝王个人能力与品德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识。
9、毛泽东主席曾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10、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以后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发现:原来问题还可以这么思考。
一、 石器时代----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1.农业的产生:人类为何由吃肉变为吃草?随堂测验1、原始的先民们是先制造出了“锅”,然后才作出了“饭”。
2、因为粮食富含营养,所以古人类是“主动”吃粮食的。
3、考古学家发现,在渔猎采集时期,人类的平均身高比以农业为主导的新石器时期高。
4、从原始的渔猎、采集到农业的过度,是人类自觉追求“进步”的结果。
5、仙女木一种生长在高寒地区的花木。例如:北极圈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美的阿拉斯加、冰岛等地都有这种植物,因此仙女木被认为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性植物。
6、“新仙女木事件”与一般的周期性气候变化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球温度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7、农业的产生和文明的出现,不是源于人类主动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而是源于大自然背后的推动。
2.是谁灭绝了猛犸象?但却没能灭绝亚洲象和非洲象?随堂测验1、最后一批猛犸象于公元前1650年左右灭绝。
2、猛犸象是因为不能适应当时的气候而灭绝的。
3、古人类的捕杀是造成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
4、大约在五万年前,现代智人在非洲出现,明确的迹象是发现了用鸵鸟蛋壳做的项链。
5、剑齿虎等猛兽,是因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6、非洲大象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里,它在与人类的长期接触中,逐渐进化出了对人的防备机制,减少了被捕猎的机会。
7、由于天气炎热,肉类易腐烂变质,因此非洲的猎手们,更喜欢猎捕羚羊等中、小型食草动物。
8、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动物的灭绝时间,与人类进入新大陆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一情况在其它地区也是如此,如新西兰的恐鸟、夏威夷岛上不能飞的巨型野鹅、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渡渡鸟等大型动物,都在人类到来后迅速灭绝。
3.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大多产生在大河流域?长江、恒河、亚马逊河等为何没能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地?随堂测验1、古希腊文明是在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两河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的,属于次生文明。
2、古希伯莱文明是古代阿拉伯人创造的
3、中国古代的良诸文化,是起源于太湖地区的稻作文化。
4、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埃及文明有尼罗河,两河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印度文明有印度河。这四个地区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这些地区都湿润多雨,宜于农作务的生长。
5、古代中美洲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粟。
6、早期的原始农业并没有出现在大河平原上,而是出现在了平原周围的丘陵山地或山间河谷地带。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大河平原并不适合农业的开发。
4.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比世界其它地区晚?随堂测验1、中国文明之所以产生较晚,是因为中国相对其它早期文明,有着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
2、中国的考古学者多数认为,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考古文化属于夏文化,是夏朝的遗存。
3、《古兰经》中记载了古犹太人的出埃及记的情况。
4、黄河平原除了东面临海之外,在其他方向上并无地理上的阻隔和限制。
5、《大灭绝》一书的作者,旅欧科学家许靖华在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历史上的民族大迁移屡有发生,其原因是战争。
6、在中国新疆罗布泊岸边,曾发现过古代印欧人的木乃伊。
7、印欧人南迁的时候,正是中国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代。
8、“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由史前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分水岭。
5.“尧舜禅让”真的实行过吗?随堂测验1、“推举--禅让制”在今天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依然存在
2、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 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
3、孟子认为,尧舜禅让的原因是: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德,而舜很贤德,尧本着 “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将帝位传给了舜。
4、范文澜先生、剪伯赞先生认为:“禅让制”是原始的民主制。
5、部落联盟最高首领职位的“禅让演变“,实际上反映的是部落联盟由“民主制”向“世袭制”过渡时的冲突和斗争过程。
6、在“禅让制”中,个人意志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禅让制不是一种民主制。
7、“禅让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禅让制”的实行,无关乎领导人个人的道德品质,它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
6. “大禹治水”真的存在过吗?随堂测验1、“大禹治水”是真实性存在的,并不是古代的英雄传说。
2、诗人屈原曾在诗歌《天问》中对“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
3、不少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古洪水事件”高度相关。
4、气候突变,是指气候在全球或跨地区的大范围内,发生突发性的大幅度降温,然后又在短期内恢复。
5、中国古代大部分历史时期,人们管理和控制洪水,主要是采用的是疏导的方式。
6、在战国时期,“大禹治水”并不是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
7、“大禹治水”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司马迁《史记》的功劳。
单元测试:石器时代----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1、原始的先民们是先制造出了“锅”,然后才作出了“饭”。
2、因为粮食富含营养,所以古人类是“主动”吃粮食的。
3、考古学家发现,在渔猎采集时期,人类的平均身高比以农业为主导的新石器时期高。
4、从原始的渔猎、采集到农业的过度,是人类自觉追求“进步”的结果。
5、粮食和鱼、肉、瓜果等食物相同,都可以生吃。
6、仙女木一种生长在高寒地区的花木。例如:北极圈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美的阿拉斯加、冰岛等地都有这种植物,因此仙女木被认为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性植物。
7、“新仙女木事件”与一般的周期性气候变化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球温度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8、农业的产生和文明的出现,不是源于人类主动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而是源于大自然背后的推动。
9、最后一批猛犸象于公元前1650年左右灭绝。
10、猛犸象是因为不能适应当时的气候而灭绝的。
11、古人类的捕杀是造成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
12、智人和其它人类物种的重要区别是: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其主要标志是:智人会制造首饰;会在岩石上作画;会用石头、木头进行雕刻;会埋葬死者并加入随葬品。
13、大约在五万年前,现代智人在非洲出现,明确的迹象是发现了用鸵鸟蛋壳做的项链。
14、剑齿虎等猛兽,是因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15、非洲大象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里,它在与人类的长期接触中,逐渐进化出了对人的防备机制,减少了被捕猎的机会。
16、由于天气炎热,肉类易腐烂变质,因此非洲的猎手们,更喜欢猎捕羚羊等中、小型食草动物。
17、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动物的灭绝时间,与人类进入新大陆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一情况在其它地区也是如此,如新西兰的恐鸟、夏威夷岛上不能飞的巨型野鹅、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渡渡鸟等大型动物,都在人类到来后迅速灭绝。
18、古希腊文明是在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两河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的,属于次生文明。
19、古希伯莱文明是古代阿拉伯人创造的。
20、中国古代的良诸文化,是起源于太湖地区的稻作文化。
21、中国文明之所以产生较晚,是因为中国相对其它早期文明,有着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
22、中国的考古学者多数认为,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考古文化属于夏文化,是夏朝的遗存。
23、“限制理论”认为:部落间战争的失败者,因环境限制无法向外迁徙,或迁徙成本太高而不得放弃出逃。他们只好被迫接受其他部族强加的秩序和压迫,早期国家由此而形成。
24、诗人屈原曾在诗歌《天问》中对“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
25、不少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古洪水事件”高度相关。
26、气候突变,是指气候在全球或跨地区的大范围内,发生突发性的大幅度降温,然后又在短期内恢复。
27、中国古代大部分历史时期,人们管理和控制洪水,主要是采用的是疏导的方式。
28、“推举--禅让制”在今天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依然存在。
29、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 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
30、孟子认为,尧舜禅让的原因是: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德,而舜很贤德,尧本着 “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将帝位传给了舜。
二、 青铜时代 (上) --- 夏、商、西周时期1. “夏朝”去哪了?随堂测验1、根据历史传说,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君主世袭制国家。
2、多数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夏朝很可能并不存在。
3、最先提到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朝存在的,是号称西周初期的文献《尚书》,但有人考证,《尚书》中提到夏朝的那几篇文章,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伪造的。
4、系统地记录着夏朝历史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5、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夏史三论》的序中说,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6、商汤是‘建商灭夏’的开国之君,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祭祀他的卜辞有680余条,但都是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却丝毫不提推翻夏朝的丰功伟业。
7、有些学者猜测,夏朝可能是周朝人杜撰出来的。
8、周朝建立之后,周人逐渐有了国家‘大一统’的观念,于是把这种后来出现的观念,反过来,强加到了商朝以及前面的那段历史上。
9、春秋时期的杞国人,被认为是夏部族的后裔。
2. 马、车、甲骨文为何会在商代晚期同时出现?甲骨文是中国"原创"的还是"进口"的?随堂测验1、马、车、甲骨文都是古代中国人独立发明的。
2、公元前2000前后,有一个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民族大迁徙浪潮,而掀起这个民族迁徙浪潮的就是印欧人。
3、游牧的印欧人驯化了马,并将‘实心轮’改造成为‘辐条轮’,这使得车子变得更加轻便。印欧人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征服战争。从而引发了一场“战车革命”。
4、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次大陆,建立起了哈拉帕文明。
5、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印欧人于公元前2000,经中亚草原向东迁徙至塔里木盆地,他们的后代就曾经在塔里木盆地生活。
6、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马和战车最终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商代晚期。
7、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由仓颉发明的。
8、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晚期---商王武丁时代的作品。因此可以判断,武丁时代的甲骨文文献,基本上就是中国文字的发生期。
9、要从头开始去发明一种文字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如果通过借用和改造,再去创建一种新文字的困难则要小得多。现在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的创建都是这种“思想传播”的结果。
10、种种迹象表明,甲骨文尚在文字创建早期的雏形形态。这说明,甲骨文非常有可能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3. 商朝为何杀死大批战俘用来祭祀,而不是将其变成奴隶?随堂测验1、中国有些学者根据被杀掉的人牲、人殉,认定商朝是奴隶社会。
2、春秋时期,秦穆公在死的时候用了177个人殉,其中的“三良”就是秦国的高级官吏。
3、人牲是商人购买来的奴隶,是用来祭祀鬼神以及祖先的。
4、西汉王朝,奴隶的使用量有增无减,不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大量役使奴隶。
5、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
6、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这一阶段,商朝属于原始形态的封建社会。
7、古代的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的地位比古希腊地区低得多,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商品交换长期以物物交换为主。
8、奴隶经济虽然在中国早已存在,但它一直不是经济的主体力量。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奴隶社会这种社会形态。
4. 商纣王是如何成为暴君的?是真实的历史还是人为的塑造?随堂测验1、1924年,顾颉刚先生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认为,历史的脏水,是后世的人们一点一点泼到商纣王帝辛身上的。
2、在春秋早期,关于商纣王帝辛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的记载。
3、司马迁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加了“男女裸奔其间”,使商纣王帝辛的淫荡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4、商纣王帝辛在决断国家大事时,经常“惟妇人之言是听”。
5、殷商王朝时期,王朝的重大举措,经常需要巫师占卜,查问吉凶。
6、“炮烙”的刑罚是商纣王帝辛发明出来的。
7、商纣王帝辛和商朝贵族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帝辛的叔叔比干,兄弟微子、箕子等和商纣王离心离德,有的叛商投周,导致商朝的最终灭亡。
8、毛泽东参观河南安阳殷墟时,谈到帝辛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曾有过贡献。”
9、商纣王被冠以暴君称号三千多年,这是历史上的冤案。
5. 古人为什么要使用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随堂测验1、人类很早就驯化了马,但战车比骑兵出现的早,在全球都是一个普遍现象。
2、《诗经》中所描绘的西周时代的战争,说的都是骑兵。
3、早期的骑兵主要武器是弓箭,骑手在马上射箭时,对马鞍、马蹬的依赖并不大。
4、野马和斑马是从野驴进化而来
5、测量结果表明,古代马骨的各项力学性能都要好于现代马骨。
6、在游泳运动员中,很少有黑人的身影。其原因就在于,黑人的肌肉密度和骨骼密度比其它人种的大,这使黑人运动员具有很好的爆发力。但在水中,却因浮力问题制约了游泳的速度。
7、早期的亚述骑兵一般成双成对出外行动,一名是弓箭手,另一个是不带任何进攻武器的伙伴。战斗中,弓箭手在马上向敌人发箭,其伙伴则为之牵马,配合弓箭手作战。
8、战马的训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使用马勒、马嚼子等马具来配合。这些都是古代各民族的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完善,最终总结、创造出来的。
6. 为什么只有古代中国人发明并使用“戈”?随堂测验1、“戈”在中国的军事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许多与战争相关的汉字都用“戈”字作组成部份。
2、在汉字体系当中,用“戈”做偏旁部首的字所表征的意义多数是武器、战争。
3、从杀伤功能上看,相比于其它兵器,戈是最出色的。
4、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创始人李济先生认为:戈系中华民族固有自创之兵器。
5、学者们认为,“戈”之所以被广泛使用与骑兵的兴起有关。
6、中国战车的特点是高大坚固,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较好;西亚战车的特点是轻便、灵活,速度和机动能力较好。
7、中国是将步兵与战车混合编在一起,组成了最基本的战斗单位 “乘”。
8、由于气候环境的原因,中国战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车辆的通行能力和越野能力。
7. “武王伐纣”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是谁在商纣王背后捅的刀?随堂测验1、武王伐纣是以“仁义之师”推翻暴政、解救万民的正义战争。
2、根据已出土甲骨文中的气象、物候资料,可以看出殷商早期的气候比今日寒冷、干燥。
3、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动物遗存中,有犀牛、大象、糜鹿、圣水牛、扭角羚、猴等许多种类的动物遗骨,可见当时安阳一带,有大量的亚热带动植物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4、《左传》记载:“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从中可知,当时的周人遭遇干旱与饥荒,通过与商朝的战争,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从而渡过了饥荒。
5、《孙子•用间篇》记载:“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孙子将周人击败殷商的原因归结于周武王及军师姜太公在殷商成功地使用了间谍。
6、《国语》记载有“胶鬲比而亡殷”,这说明胶鬲是商纣王的贤臣。
7、周之前的夏、商其实只是周朝建立后,被周朝追封出来的王朝。
8. “国人爆动”和“烽火戏诸侯”背后的推手是谁?随堂测验1、西周王朝覆灭的原因是君主暴戾。如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再者,就是君王昏庸、好色亡国。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
2、周人不断将其都城从西向东迁徙,气候与环境变迁是重要原因之一。
3、周厉王到至周幽王时期。由于爆发了持续多年的罕见大旱灾,不仅中原的农业经济损失惨重,北方游牧经济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直接引起了一场民族的大迁徙。《诗经•小雅•六月》记载当时的情形:“侵镐及方”,说明这些游牧部落经常出没在西周都城“洛阳”附近。
4、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诸侯国纷纷东迁,以寻求适宜的生存空间。如:郑国就东迁到了济、洛之间。
5、《竹书纪年》是出土年代最早的史书,在此书中,明确记载有“褒姒烽火戏诸侯”一事。
6、2008年,2500多枚竹简被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测定,这批竹简书写于战国时期,记叙了从武王伐纣到战国前期我国的历史大事,媒体将这一系列竹简称为“清华简”。在这批“清华简”中,记载了“褒姒烽火戏诸侯”。
7、据西周当时的史官伯阳所言,在西周灭亡的幽王十一年,褒姒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太婆。
单元测试:青铜时代 (上) --- 夏、商、西周时期1、“戈”在中国的军事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许多与战争相关的汉字都用“戈”字作组成部份。
2、从杀伤功能上看,相比于其它兵器,戈是最出色的。
3、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创始人李济先生认为:戈系中华民族固有自创之兵器。
4、学者们认为,“戈”之所以被广泛使用与骑兵的兴起有关。
5、根据已出土甲骨文中的气象、物候资料,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的气候比今日寒冷、干燥。
6、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动物遗存中,有犀牛、大象、糜鹿、圣水牛、扭角羚、猴等许多种类的动物遗骨,可见当时安阳一带,有大量的亚热带动植物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7、商军倒戈,实际是部分殷商贵族在周人拉拢之下的临阵反叛事件。
8、《孙子•用间篇》记载:“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孙子将周人击败殷商的原因归结于周武王及军师姜太公在殷商成功地使用了间谍。
9、周之前的夏、商其实只是周朝建立后,被周朝追封出来的王朝。
10、西周王朝覆灭的原因是君主暴戾。如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再者,就是君王昏庸、好色亡国。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
11、周厉王“专山川之利”,本来是为了应对庞大的军费开支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但由于周厉王鲁莽、粗暴,使矛盾变得激化,最终触发了政变。
12、《竹书纪年》是出土年代最早的史书,在此书中,明确记载有“褒姒烽火戏诸侯”一事。
13、马、车、甲骨文是古代中国人独立发明的。
14、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由仓颉发明的。
15、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晚期---商王武丁时代的作品。因此可以判断,武丁时代的甲骨文文献,基本上就是中国文字的发生期。
16、种种迹象表明,甲骨文尚在文字创建早期的雏形形态。这说明,甲骨文非常有可能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17、西汉王朝,奴隶的使用量有增无减,不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大量役使奴隶。
18、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
19、考古资料证明,古代埃及使用大量奴隶修建了金字塔。
20、奴隶经济虽然在中国早已存在,但它一直不是经济的主体力量。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奴隶社会这种社会形态。
21、1924年,顾颉刚先生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认为,历史的脏水,是后世的人们一点一点泼到商纣王帝辛身上的
22、司马迁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加了“男女裸奔其间”,使商纣王帝辛的淫荡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23、商纣王帝辛和商朝贵族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帝辛的叔叔比干,兄弟微子、箕子等和商纣王离心离德,有的叛商投周,导致商朝的最终灭亡。
24、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马最终变得既高大又强壮,直到此时,骑兵才最终具备了登上战争舞台的基本条件。
25、测量结果表明,古代马骨的各项力学性能都要好于现代马骨。
26、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商汤灭夏”的事迹
27、多数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夏朝很可能并不存在。
28、系统地记录着夏朝历史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9、商汤是‘建商灭夏’的开国之君,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祭祀他的卜辞有680余条,但都是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却丝毫不提推翻夏朝的丰功伟业。
30、周朝建立之后,周人逐渐有了国家‘大一统’的观念,于是把这种后来出现的观念,反过来强加到了商朝以及前面的那段历史上。
三、 青铜时代 (下) ------春秋、战国时期1. 长勺之战中,为什么只有曹刿一个人明白“一鼓作气”的道理?随堂测验1、《曹刿论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当中。
2、《左传》中的记载之所以十分简短,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有些情况根本不必记述,是属于常识性的东西。
3、春秋时期,战斗编组基本一致,最基本的单位都是“班”。
4、一“乘”由一辆战车、三名车上甲士及战车所属步兵组成。
5、中国战车作战时,多采用‘错毂格斗’的作战方式。
6、《史记》中对于春秋时期的军事演习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
7、长勺之战中,在齐军前两次击鼓前进的时候,鲁军都始终坐在原地不动,注视着齐军的前进。当齐军到达鲁军近前,开始击鼓向鲁军发起冲锋时,曹刿下令击鼓进军,向齐军发起反冲击,齐军大败退走。
8、齐军的士气不会在三次击鼓后衰竭,齐军真正“衰竭”的是体能。
9、现代人在解读古代文献时,如果没有认真参考、研读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是根据字面的理解来解读古代文献,就很容易导致理解的错误。
2. 为什么宋襄公会如此“愚蠢”?随堂测验1、毛泽东认为,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不肯半渡而击,是一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2、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雇佣军为主体。
3、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一些被俘的法国骑士在英国人的军营中经常受邀与胜利者一起盛饮娱乐,活得安然舒适。
4、孔子提倡君子不应拘于小信,孟子则认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孔子、孟子均认为“君子”、“大人”不必拘泥于‘信用’这类小节,规则、诚信可以灵活变通。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
5、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取消了思想上的竞争,杜绝了思想的进化
6、以成败论英雄,一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公孙弘。
8、1907年,《海牙公约》的成为现代战争法的基础。它所倡议导的“保护伤兵、保护战俘、保护平民”的精神,与宋襄公所坚持的原则很相似。
3. 既然“商鞅变法”如此成功,为什么其它国家没有效仿?随堂测验1、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爵制等。
2、商鞅变法影响深远,“百代皆行秦政法”,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在延续这次变法的主要精神。
3、“宗法制”是西周初年,由著名政治家姜太公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4、“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相同的血缘这一天然纽带,达到团结整个部族乃至整个国家的目的。
5、秦人在选立国君时,有“择勇猛者立之”的传统,因为秦国长期处在戎、狄等游牧民族之间,受到他们习俗的影响。
6、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常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位贵族官员都出自山东六国。可见,宗法制虽在这些国家中有所衰落,但传统尚在。
7、军功爵制的推行,使秦国平民可以通过军功晋级到统治集团当中。
8、著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是当时山东六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4. 为什么在赵武灵王之前无人想到要推行“胡服骑射”?随堂测验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
2、毛泽东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1903年,毛泽东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他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思路,正是清末魏源的“施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原始版本。
4、战国时期步兵集团再度兴起,直接原因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标枪,开始普遍应用于战场。
5、“弩”相当于古代的反坦克导弹。
6、青铜器产量大,价格便宜。青铜器成为古代人类手中唯一可以取代石、骨、木器的金属。
7、战国时期,丘陵、森林,山地等原来不适于农耕的地区被大量开垦出来,在这些地区,出现了村落和城市。战争也相应地向这些地区延伸,而战车在这样的地形中是毫无优势的。
8、战车从战场消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论秦始皇兵马俑,还是两汉及以后的各个时期,都依然有战车的身影。
5. 为什么只有赵王不知道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将领?随堂测验1、《史记》中记载说,赵括是赵武灵王的儿子。
2、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列传》中发了几句议论,认为平原君大局观很差劲,“利令智昏”说的就是他这样的。这一评述得到了后世广泛的认可。
3、赵国大将赵奢有一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
4、赵国向长平运送粮食,虽距离不是很远,但要翻山越岭穿越太行山,行程十分艰巨,运输成本很高。经过三年的消耗,赵国已难以为继。
5、赵括之所以冒险与秦军决战,是赵王希望大赌一把,一战定乾坤。
6、长平赵军战败是由于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7、赵括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赵国输掉情报战。
8、长平之战,秦国不仅是赢在战场厮杀,而且赢在后勤、赢在情报。
6. 为什么春秋时大国间的战争还是争霸战争为主,到了战国就转向这残酷的灭国战争?随堂测验1、吴起在齐国辅佐齐桓公变法的时候,为扩充军力,将齐国军队分成三军,每军10000人
2、孔子曾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这说明,春秋时代早期,蛮夷的势力相当强大。
3、春秋早、中期的劳动工具多为青铜器。
4、西周王朝推行分封制,是想让周边这些国家,抵挡住蛮夷,共同保卫周王室
5、春秋早期,由于缺乏金属工具,无法克服森林、沼泽、丘陵等诸多地理障碍,无法在这些地区中开辟出农田。导致当时各个国家的中间存在大量荒地。
6、春秋时期的战争,由于大国之间力量基本平衡,都不具备彻底摧毁对方的实力,也没有能力彻底消灭对方。因此,大国间的战争,都定位在把对手打跑、打服上面。因此,在战场上拼命杀戮是没有意义的。正因如此,这一时期的战争显得很有些人情味
7、“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著名成语出自《三国演义》
8、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带来了大量新开垦的土地,技术革新开始显现它们的重大影响。
9、战国时期,由于各个中、小国家几乎已被消灭干净,剩下的几个大国之间没有了缓冲区,想要扩张就只有直接硬碰硬了。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的战争目的由争夺霸权转为扩张土地。
7. 战国时期铁兵器已经出现,但为何迟迟不能替代青铜兵器?随堂测验1、最早用铁的民族是赫梯人。
2、秦始皇兵马俑显示,秦军的武器大多是用青铜制造的。
3、从考古资料中发现,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国人就已经制作了一些铁质工具了,不过那个时候的铁,主要是合金钢。
4、中国直到隋唐时期,铁兵器才彻底取代的青铜,成为兵器的主要制造材料。
5、春秋时期,青铜被称作“金”或“美金”,是高档金属。铁被称为“恶金”,是低档金属。青铜被用来制作兵器,而铁则只能用来制作农具。
6、由于贫铁矿中含有大量杂质,因此冶炼的难度对古人来讲非常大。
7、我国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居然光亮如新,锋利如故。这样的青铜兵器,比起当时冶炼技术还不成熟的铁制兵器,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
8、东汉时期,随着多处优质铁矿藏的发现,使钢铁材料的质量最终全面超过了青铜,中国才正式步入了铁器时代。
单元测试:青铜时代 (下) ---春秋、战国时期1、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爵制等。
2、商鞅变法影响深远,“百代皆行秦政法”,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在延续这次变法的主要精神。
3、宗法制的核心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4、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常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位贵族官员都出自山东六国。可见,宗法制虽在这些国家中有所衰落,但传统尚在。
5、宋襄公尊守的行为规范是中国独有的,完全不同于欧洲的“骑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6、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雇佣军为主体。
7、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取消了思想上的竞争,杜绝了思想的进化。
8、1907年,经过补充修订的《海牙公约》成为现代战争法的基础。它所倡议导的“保护伤兵、保护战俘、保护平民”的精神,与宋襄公所坚持的原则很相似。
9、长勺之战中,当齐军前两次击鼓前进的时候,鲁军都始终停留在原地不动,注视着齐军的前进。直到齐军到达鲁军近前,开始向鲁军发起冲锋时,曹刿下令击鼓进军,向齐军发起反冲击,齐军大败退走。
10、长勺之战中,齐军的士气不会在三次击鼓后衰竭,齐军真正“衰竭”的是体能。
11、“齐人三鼓”是指齐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冲锋。
12、孔子曾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这说明,春秋时代早期,蛮夷的势力相当强大。
13、春秋早、中期的劳动工具,多为青铜器。
14、春秋早期,由于缺乏金属工具,无法克服森林、沼泽、丘陵等诸多地理障碍,无法在这些地区中开辟出农田。这导致当时各个国家的中间存在着大量的荒地。
15、“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著名成语出自《三国演义》。
16、“胡服”除了便于“骑射”,还具有‘防寒保暖’等诸多优点。胡服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自此以后,“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汉族开始不断吸取少数民族的服饰来丰富自己。
17、战国时期步兵集团再度兴起,直接原因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标枪,开始普遍应用于战场。
18、由于青铜器产量大、价格便宜,因此成为古代人类手中唯一可以全面取代石、骨、木器的金属。
19、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及,丘陵、森林,山地等原来不适于农耕的地区得到开发,在这些地区,出现了村落和城市。战争也相应地向这些地区延伸,而战车在这样的地形中是毫无优势的。
20、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列传》中发了几句议论,认为平原君大局观很差劲,“利令智昏”说的就是他这样的。
21、赵国之所以接受冯亭的投降,是因为秦国夺取上党,赵国如果坐视不管、置战略要地于不顾,将来赵国必将极为被动,因此赵国必须拿下上党。
22、赵国向长平运送粮食,虽距离不是很远,但要翻山越岭穿越太行山,行程十分艰巨,运输成本很高。经过三年的消耗,赵国已难以为继。
23、长平之战,秦国不仅是赢在战场厮杀,而且赢在后勤、赢在情报。
24、秦始皇兵马俑显示,秦军的武器大多是用青铜制造的。
25、成语“百炼成钢”,说明以当时的冶炼工艺,想要制造出好的钢铁材料是十分困难的。
26、我国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居然光亮如新,锋利如故。这样的青铜兵器,比起当时冶炼技术还不成熟的铁制兵器,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
四、 铁器时代(上)---秦、汉、魏晋时期1.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把刘邦杀了,最后会取得胜利吗?随堂测验1、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羽是个战术天才,却是战略矮子。
2、项羽的分封是将原来的各国彻底打碎,建立新的列国秩序。
3、项羽分封给自己的土地,是“地缘潜力”最好的一块。
4、当时全国有两个最主要,也是人口最密集的经济区,一个是‘关中经济区’,另一个是‘山东经济区’,这两个经济区都被项羽直接掌控了。
5、从定都与分封两件事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取天下的意图,他的政治抱负仅限于复兴楚国和成为盟主,而不是想成为像秦始皇一样的君主。
6、即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只会在其他诸侯讨伐项羽的檄文上多了一条罪名而已。
7、刘邦占据关中和巴蜀,这些地区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刘邦凭借优异的地理优势,分路出击,一个一个地消灭了异姓诸侯王。
8、项羽自恃勇猛,毫无战略眼光,主次不分、四处树敌、多线作战,最终导致失败。
9、项羽的失败,主要是战略规划的错误,尤其是放弃关中地区和巴蜀这些当时‘地缘潜力’最为深厚的地区。
10、项羽的失败表明:‘战术的胜利’可以弥补‘战略的缺失’。
2. 李广为何“难封”?随堂测验1、王维在《滕王阁序》中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
2、司马迁借汉武帝之口,解释了李广难封是因为"数奇",也就是命运不济。
3、许多古代文人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是时运不济或少德无功。
4、司马迁的记述说明李广具备出众的冶军谋略和军事指挥艺术。
5、李广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说明了李广比较贪图功名利禄、爱慕虚荣、毫无政治头脑。
6、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广与同僚和上司的关系一直十分和谐。
7、李广的这种“以情带兵”的方式,靠的是他个人威望而非严明的纪律来进行管理。但是,指挥成千上万人的大兵团,单靠感情是不够的,需要靠军纪、靠军规。
8、李广可称勇将,但难称名将。
9、从《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广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10、在表现李广军功最为关键的斩首级数上,太史公司马迁始终沉默不语。
3. 汉匈大战中,汉军获得胜利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随堂测验1、“钢铁革命”使汉朝军队拥有了先进的军事装备。
2、“生铁冶铸”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3、“块炼法”炼铁,是一种以熟铁和锻造为主的技术。
4、钢铁技术革命更立竿见影:秦始皇时代,秦军的铁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5、战国时期的名将陈汤,霸气地斩掉了匈奴单于人头。陈汤认为:“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6、《史记》记载:“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入关”。汉朝法令严禁汉地的金属器物流入匈奴。
7、晁错指出,汉军步兵虽然在机动力上与匈奴骑兵差距很大,但汉军有一种足以克制匈奴骑兵的致命利器:弩。
8、匈奴遭到的最大打击,往往是自然灾害而非军事打击。
9、自然灾害在匈奴政权瓦解的过程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将本来已经内部矛盾重重的匈奴国家推向了瓦解的边缘
10、游牧民族妇女的生育周期比农耕的汉族要短。
11、匈奴人打仗是为了得到战利品。因此,匈奴人见到有利可图就蜂拥而上,一旦战败则土崩瓦解。这种方式是草原游牧民族在应对资源匮乏时的生存手段。
4. 关羽真的用青龙偃月刀吗?随堂测验1、关羽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
2、真正应用于战场的武器,往往都有标准化、通用化的特点,例如现代军队中,一个国家的步兵,往往都装备同一种类的步枪,这是为了后勤保障和战术安排的方便。
3、后汉三国时期,马镫还没有发明,马上的骑士完全要靠双腿夹住马腹,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砍杀为主、重心不易控制的长柄大刀非常不适用。
4、锤、锏这类没有刃口的武器,能造成敌人骨折和内出血,在面对穿重甲的敌人时有较好的效果。
5、“戟”是一种古代很常见的兵器,一直使用到了晚清时期。
6、真正用于实战的戟,是戈和矛的混合体,即在矛尖的一侧伸出一个起勾啄作用的小枝,整体呈“卜”字形
7、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使用的最基本武器就是矛或枪,而卫体近战则用刀剑。
8、《隋唐演义》中的秦琼,使的是“狼牙棒”。
9、在长枪的枪尖两侧加装月牙形的刃。这种兵器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中称为戟刀。
10、武器的发展,是沿着轻巧、实用、杀伤力强的路线前进的,而不是追求新奇和多样化。
5. “赤壁大战”中曹军失利背后的推手是谁?随堂测验1、曹操一直拒不承认赤壁之战是因为自己谋略的失当,他认为是军中疫病的爆发,才使自己被迫撤兵。
2、《后汉书∙五行志》留下了几行极简略的记载,使人知道东汉三国时期,除了战争外还有一个瘟神在同时肆虐。
3、公元183年,张氏三兄弟:张角、张宝、张梁趁民间大疫流行,“以妖术教授”,创立了全能神教,并最终发动了黄巾起义。
4、汉末三国时期,地处欧洲的罗马帝国,各种流行病也时常肆虐于城乡之间,这一时期,有数位罗马皇帝,在外出征战时染瘟疫死亡。可以说,瘟疫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发展走向。
5、气候的异常,会导致病菌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些病菌为适应新的气候环境,往往会产生过渡繁殖或变异等现象,以适应新情况、新环境。病茵的这一变化,通常会使人体原来的免疫系统失效。
6、古代中国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毫无关系。
7、来自非疫区的人,一旦染上血吸虫病,往往会急性发作,此时的死亡率会很高。
8、史载,匈奴将战马捆缚前腿,放到长城之下,这些战马,是染上病毒的、带有疫病马匹。一旦汉军将这些战马带回来去,就会使汉军的人畜染病。
6. “五胡乱华”背后的推手是谁?随堂测验1、直到马被人类驯化,脱离农耕的游牧社会才能够逐渐发展起来。
2、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骑射,这种生活方式军事化程度很高,因此相对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3、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指出,我国五千年以来的气候是极为稳定的。
4、苏武牧羊的地方在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可见,西汉时期的贝加尔湖地区比现在要温暖不少。
5、“文姬归汉”,蔡文姬从蒙古草原回到了河北的邺城
6、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旧史中称为“五胡”。
7、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到来,大面积农耕区变为草原区,地表植被恢复,黄河的含沙量大幅度减少。
8、从东汉后期开始,随着气候渐趋寒冷干旱,降水也开始减少,黄河水量下降,几乎下降到了近4000年以来黄河水量的最低点。
9、到了东汉时期,气温开始下降,为应对这一问题,农民采取了深耕、起垄等方式,来保持土地的温度、增加农业产量,深耕需要畜力,从而使牛耕普及起来。
7. 改变历史的“马镫”为何迟迟发明不出来?随堂测验1、科技史专家--林恩•怀特在《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一书中指出:“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但却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2、无论从构造上、还是材质上看,马镫的技术含量很高。
3、根据专家的考证,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今天中国的内蒙古草原,野马被驯化成了家马。
4、初登战场的骑兵,还不能向严整的步兵军阵发起正面进攻。否则,将会导致重大伤亡。
5、轻骑兵以骑射为主,在马上射箭、投掷标枪是不需要马镫的。
6、在使用马镫上下马时,骑手必须使战马处于停止状态。否则,一旦脚不小心被马镫套住,骑手就会被战马拖拽摔倒,危及骑手安全。
7、在西汉中期,中国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炒钢”,方法是将生铁加热到半液体和液体状态,同时不断搅拌,降低生铁中的碳含量,直接获得钢。
8、灌钢法是首先冶炼出生铁水,然后将液态的生铁水,浇注在熟铁片上,使生、熟铁相互渗碳,最终成为钢。灌钢法非常复杂,古人很难掌握。
9、恩格斯曾说过:技术决定战术。是战术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共同摧生出了马镫。
单元测试:铁器时代(上)---秦、汉、魏晋时期1、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骑射,这种生活方式军事化程度很高,因此相对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2、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指出,我国五千年以来的气候是极为稳定的。
3、苏武牧羊的地方在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可见,西汉时期的贝加尔湖地区比现在要温暖不少。
4、“文姬归汉”,蔡文姬从蒙古草原回到了河北的邺城。
5、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到来,大面积农耕区变为草原区,地表植被恢复,黄河的含沙量大幅度减少。
6、从东汉后期开始,随着气候渐趋寒冷干旱,降水也开始减少,黄河水量下降。
7、曹操一直拒不承认赤壁之战是因为自己谋略的失当,他认为是军中疫病的爆发,才使自己被迫撤兵。
8、气候的异常,会导致病菌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些病菌为适应新的气候环境,往往会产生过渡繁殖或变异等现象,以适应新情况、新环境。病茵的这一变化,通常会使人体原来的免疫系统失效。
9、《后汉书∙五行志》留下了几行极简略的记载,使人知道东汉三国时期,除了战争外还有一个瘟神在同时肆虐。
10、古代中国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毫无关系。
11、科技史专家--林恩•怀特在《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一书中指出:“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但却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12、根据专家的考证,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今天中国的内蒙古草原,野马被驯化成了家马。
13、初登战场的骑兵,还不能向严整的步兵军阵发起正面进攻。否则,将会导致重大伤亡。
14、在使用马镫上下马时,骑手必须使战马处于停止状态。否则,一旦脚不小心被马镫套住,骑手就会被战马拖拽摔倒,危及骑手安全。
15、关羽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
16、后汉三国时期,马镫还没有发明,马上的骑士完全要靠双腿夹住马腹,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砍杀为主、重心不易控制的长柄大刀非常不适用。
17、真正用于实战的戟,是戈和矛的混合体,即在矛尖的一侧伸出一个起勾啄作用的小枝,整体呈“卜”字形。
18、锤、锏这类没有刃口的武器,能造成敌人骨折和内出血,在面对穿重甲的敌人时有较好的效果。
19、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羽是个战术天才,却是战略矮子。
20、项羽分封给自己的土地,是“地缘潜力”最好的一块。
21、项羽的失败,主要是战略规划的错误,尤其是放弃关中地区和巴蜀这些当时‘地缘潜力’最为深厚的地区。
22、项羽的失败表明:‘战术的胜利’可以弥补‘战略的缺失’。
23、司马迁的记述说明李广具备出众的冶军谋略和军事指挥艺术。
24、李广的这种“以情带兵”的方式,靠的是他个人威望而非严明的纪律来进行管理。但是,指挥成千上万人的大兵团,单靠感情是不够的,需要靠军纪、靠军规。
25、从《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广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26、“生铁冶铸”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27、《史记》记载:“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入关”。汉朝法令严禁汉地的金属器物流入匈奴。
28、晁错指出,汉军步兵虽然在机动力上与匈奴骑兵差距很大,但汉军有一种足以克制匈奴骑兵的致命利器:弩。
29、匈奴人打仗是为了得到战利品。因此,匈奴人见到有利可图就蜂拥而上,一旦战败则土崩瓦解。这种方式是草原游牧民族在应对资源匮乏时的生存手段。
五、 铁器时代(下)---隋、唐、宋、元时期1. 为何汉朝要休养生息七十多年才能荡平匈奴,而唐朝建立没多久就可以平定突厥?随堂测验1、在与北方草原民族的战斗中,汉朝面对的是匈奴,唐朝面对的是鲜卑。
2、唐朝初期,鲜卑不仅对唐朝勒索大量财物,而且经常掳掠人口牲畜,对唐朝构成很大威胁。
3、据《旧唐书》的记载:“突厥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颉利隔津而语,……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唐太宗舌战退敌,他本人一直以此为傲。
4、李靖等在著名的定襄之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唐太宗曾这样感叹:“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5、当草原牧民因遭受干旱、降温等灾害气候引发饥荒或受到邻近的游牧民族入侵,这时候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才能赢得生存的机会。此时,“国家”就成为游牧民族依赖的生存条件。
6、唐军恰当地利用了突厥军事集团内部的分裂,联合突厥内部的反叛武装一起进攻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国以后,所属各部落大部分被唐朝安置,此后将近半个世纪,唐朝北部边境局势基本安定。
7、匈奴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基本属于一个单一民族的草原帝国。
8、突厥汗国内有汉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诸多民族和部落,这些民族在突厥人的主导下,共同建立了突厥汗国。
9、与匈奴不同的是,突厥汗国是在联合其他部族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突厥可汗其实只是这个联盟的盟主。
2. 引发“安史之乱”的真正诱因是什么?随堂测验1、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的强大和富庶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2、欧阳修认为:“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欧阳修把安史之乱的原因归咎于杨贵妃,这一结论是非常正确的。
3、一些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与灾荒、战争等灾难密切相关,这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历史规律。
4、众多的研究成果证明:安史之乱发生之前的唐朝,是一个气候温暖的时期。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王维这首诗所说的故乡,是现在的山西运城。由此可以认为,唐代时期的温度比现在要寒冷得多。
6、唐朝中期以后,由于气候变迁,游牧民族开始向比较温暖的农耕地区转移,唐朝的边境,受到了突厥、吐蕃、契丹等游牧社会的不断侵扰。唐朝的边疆,开始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之中。
7、木兰从军是一个典型的造假案例,家中没人适合当兵,但木兰代父从军,依靠造假蒙混了过去。
8、节度使制度虽使唐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这种兵为将有的制度,也导致了安禄山这类军阀的产生。
9、唐朝实行募兵制以后,边镇的节度使纷纷招募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士兵入伍,大量胡人进入到了唐军系列当中。
3.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真的存在过吗?随堂测验1、开国故事在历史中显得相当活跃。然而,造假、虚构等行为通常也在开国故事中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在于开国故事涉及到王朝“合法形象”的塑造。
2、《资治通鉴》采用了王曾的时间及后续安排,而用了司马光的情节。从此 “杯酒释兵权”,成为人所共知的信史。
3、据相关学者的考证,有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记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过程,而且各说之间互相抄袭,最终出现一个声有色的“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实”。
4、丁谓的《谈录》是最早记载宋太祖、赵普商量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书,但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涉及“杯酒释兵权”的事。
5、在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中,首次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记载。
6、据宋史专家们的考证,司马光在他的《涑水记闻》中,以王曾的《笔录》为基础,做了新的、详细的描述,并且增加了不少文辞。后来,人们又抄袭了《涑水记闻》中的内容,有的还擅自增加了情节。
7、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宋太祖和赵普的分歧其实不在于要不要解除大将们的兵权,而是在什么时候解除他们的兵权,即时机把握的问题。
8、宋太祖的“释兵权”,消除了中央禁军的威胁,走出了五代十国时期“兵强则逐将,将强则易君”的阴影。
9、宋太祖的“释兵权”,提升了宋军的战斗力。
10、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一个人为编造出来的历史故事。
4. 何谓“连环马”?随堂测验1、岳飞曾用长刀、大斧大破金军拐子马,因此成为千古名将。
2、在《金史》中曾详细记载了金军的“连环马”:将三名骑兵的战马,用铁索连在一起,然后一起向前冲击。
3、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岳飞发现了“连环马”的弱点,用砍马腿的方式来应对,一举击败了金兀术统率的金军劲旅。
4、清代乾隆皇帝,对岳飞大破金军拐子马表示过怀疑。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赞同乾隆皇帝的分析。
5、邓广铭先生考证,岳飞通过砍马腿的战术打败金军的说法,实际出自岳飞的孙子岳珂。
6、岳珂为了将祖父岳飞的功业描述得有声有色,转抄了《三朝北盟会编》中顺昌战役的记述,并将其移植到了岳飞的身上。
7、南北朝时期的燕国名将慕容恪,他在与魏国冉闵的战斗中使用了“连环马”。
8、连环马的特点是机动能力强。
9、明朝末年,女真人重新崛起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10、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在战斗中有时会携带备用马冲锋,在中原人看来也可以称为 “连环马”。
5. 南宋名将岳飞为何会冤死?真凶是秦桧吗?随堂测验1、秦桧为了议和的成功,捏造了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岳飞。因此,秦桧是事件的主谋。
2、岳珂编造秦桧杀害岳飞的故事,是为了给真正杀害岳飞的主谋宋高宗赵构脱罪。
3、《金史》与《宋史》这两部史书中,有关岳飞事迹的记述存在着很多相互矛盾之处
4、岳飞的部队正式番号是“神武后军”。我们常说的“岳家军”是俗称,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
5、“北伐中原,迎回二圣”是岳飞特意制订的宣传口号。
6、岳飞带头反对宋高宗的政治路线,宋高宗杀岳飞是为了推行与金国议和的既定方针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说,岳飞是宋高宗“杀鸡给猴看”的牺牲品。
7、南宋朝廷从“北伐”到“议和”这一政治路线的调整,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因为北伐中原在当时属于“政治正确”。
8、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就确立起了统军将领在军队中的核心作用,实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作战指挥体系。
9、在宋高宗看来,岳飞作为一个武将,其职责仅在于领兵打仗,但不能干预朝廷的政治决策,更不能用实际行动,来反对朝廷的政治路线。
10、宋高宗明白岳飞并没有谋反的心思,但为了震慑那些反对议和的人,犹其是各路将领,牺牲掉不听话的岳飞是值得的。岳飞被杀,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11、对于《满江红》,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词并非岳飞所写。
6. 同样都是骑兵,为何蒙古骑兵战无不胜?随堂测验1、蒙古马的特点是跑的快、承载能力强。
2、蒙古马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马。它们是马中的通材,既能骑乘、又能拉车,但哪方面的能力都不突出。
3、蒙古马是世界上最接近于“骆驼”和“奶牛”的马种。
4、蒙古马通常会在秋季大量进食、快速增膘,在体内聚积起较厚的脂肪以应对漫长冬季的需要。这种类似于骆驼的能力,在马类品种中是少有的。
5、以骑射著称的匈奴人,大量引进产于中亚的“汗血宝马”,并用它取代了匈奴原有的马种。
6、青藏高原缺氧很严重,因此无论是吐蕃人还是吐蕃马,一下了高原就会因氧气过多而生病。
7、传统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是靠部落间的血缘关系纽带组成的。因此,在成吉思汗之前建立起的草原帝国,无论是突厥的可汗还是匈奴的单于,都很难强迫下面的部落贵族,率领所属骑兵投入到牺牲巨大的作战当中。
8、铁木真统一了蒙古,消灭了传统的部落贵族,建立起新的社会组织。
9、在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的这一时期,蒙古高原的气候十分稳定,人口和牲畜数量都得到了较大的增长。
10、蒙古人依靠从各国俘虏的工匠,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工兵部队和兵工厂。
单元测试: 铁器时代(下)---隋、唐、宋、元时期1、突厥汗国内有汉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诸多民族和部落,这些民族在突厥人的主导下,共同建立了突厥汗国。
2、当草原牧民因遭受干旱、降温等灾害气候引发饥荒或受到邻近的游牧民族入侵,这时候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才能赢得生存的机会。此时,“国家”就成为游牧民族依赖的生存条件。
3、木兰从军是一个典型的造假案例,家中没人适合当兵,但木兰代父从军,依靠造假蒙混了过去。这反映出了府兵制的弊端。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王维这首诗所说的故乡,是现在的山西运城。由此可以认为,唐代时期的温度比现在要寒冷得多。
5、欧阳修认为:“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欧阳修把安史之乱的原因归咎于杨贵妃,这一结论是非常正确的。
6、许多学者认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一个人为编造出来的历史故事。
7、岳珂为了将祖父岳飞的功业描述得有声有色,转抄了《三朝北盟会编》中顺昌战役的记述,并将其移植到了岳飞的身上。
8、岳珂编造秦桧杀害岳飞的故事,是为了给真正杀害岳飞的主谋宋高宗赵构脱罪。
9、对于《满江红》,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词并非岳飞所写。
10、以骑射著称的匈奴人,大量引进产于中亚的“汗血宝马”,并用它取代了匈奴原有的马种。
六、 黑火药时代---明、清时期。1. 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小冰期”吗?随堂测验1、自从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后,我国科学界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历史上的战乱与和平存在着周期性波动,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3、所谓人口灾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气候灾难的一种表现。在气候适宜时期,生产发展,食物供应充足,人口就会增加。但是当气候恶化的时候,增长了的人口就会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从而形成人口过剩。
4、据气候学家的研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每变化1℃,粮食作物就相应有10%的变动。就是说,如果年平均气温降低1℃,粮食就可能减产10%。
5、明朝后期,气候开始显著恶化,温度降低、雨量减少。但由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先进,并没有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
6、明朝后期长期的干旱,导致海河流域的白洋淀、梁山泊、安山湖干涸,黄河在1602年和1640年两次断流。
7、这个阶段的寒冷期覆盖了我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代,所以我国又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8、正当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也趁机侵扰,边境压力不断加大,使得明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9、明朝中期以后的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增长与气候环境恶化这两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
10、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玉米、土豆、红薯等中国特产走出国门,传遍了世界。
2.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为何不“山寨”英军的武器?随堂测验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两军的火炮都采用前装滑膛炮,火枪也都属于前装滑膛枪,其内装火药也都是黑火药。
2、清军的鸟铳、红衣大炮等都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火药武器。
3、清军铁炮以白口铸铁为主,英军铁炮以展性铸铁为主。而展性铸铁的性能要远远优于白口铸铁。
4、清军的铁炮一般都十分笨重,制约了火炮的机动性、射程和射速,而且发射的炮弹普遍较小。
5、清朝当时的铸铁炮多采用泥模浇铸。这是中国传统的铸造工艺,优点是成本低、质量好。
6、英国大量使用车床,并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进行镟、磨、削,加工出的火炮炮身均匀,内膛光滑、尺寸精密。
7、鸦片战争时,中国使用的是成分为硝、硫、碳的黑火药,英军使用的是诺贝尔发明的黄色火药。
8、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研制出了枪用发射火药、炮用发射火药等不同用途火药的最佳配方。
9、在点火装置上,当时的清军除少数火炮仿制了英军的燧发机外,大都为火绳点火。
单元测试:黑火药时代---明、清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两军的火炮都采用前装滑膛炮,火枪也都属于前装滑膛枪,其内装火药也都是黑火药。
2、清军的鸟铳、红衣大炮等都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火药武器。
3、清军铁炮以白口铸铁为主,英军铁炮以展性铸铁为主。而展性铸铁的性能要远远优于白口铸铁。
4、清军的铁炮一般都十分笨重,制约了火炮的机动性、射程和射速,而且发射的炮弹普遍较小。
5、清朝当时的铸铁炮多采用泥模浇铸。这是中国传统的铸造工艺,优点是成本低、质量好。
6、英国大量使用车床,并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进行镟、磨、削,加工出的火炮炮身均匀,内膛光滑、尺寸精密。
7、鸦片战争时,中国使用的是成分为硝、硫、碳的黑火药,英军使用的是诺贝尔发明的黄色火药。
8、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研制出了枪用发射火药、炮用发射火药等不同用途火药的最佳配方。
9、在点火装置上,当时的清军除少数火炮仿制了英军的燧发机外,大都为火绳点火。
10、自从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后,我国科学界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1、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历史上的战乱与和平存在着周期性波动,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12、所谓人口灾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气候灾难的一种表现。在气候适宜时期,生产发展,食物供应充足,人口就会增加。但是当气候恶化的时候,增长了的人口就会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从而形成人口过剩。
13、据气候学家的研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每变化1℃,粮食作物就相应有10%的变动。就是说,如果年平均气温降低1℃,粮食就可能减产10%。
14、明朝后期,气候开始显著恶化,温度降低、雨量减少。但由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先进,并没有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
15、明朝后期长期的干旱,导致海河流域的白洋淀、梁山泊、安山湖干涸,黄河在1602年和1640年两次断流。
16、这个阶段的寒冷期覆盖了我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代,所以我国又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17、正当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也趁机侵扰,边境压力不断加大,使得明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18、明朝中期以后的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增长与气候环境恶化这两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
19、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玉米、土豆、红薯等中国特产走出国门,传遍了世界。
七、 其它1.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制出玻璃?随堂测验1、中国南方瓷器主要原料是瓷石。瓷石是一种特殊的岩石,仅产于我国南方。它含有瓷胎所需的各种成分,不配入其他原料,就能在1200℃左右烧结成瓷。
2、玻璃的历史也很古老,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它是古代腓尼基人在海滩上烧火做饭时偶然发明出来的。
3、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璃”、“药玉”,长期被作为玉的替代品。
4、玻璃的缺点是经不起冷热的剧烈变化、容易碎裂。比如,用开水泡茶时、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5、相比于玻璃,中国在瓷器制造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技术和艺术成果。所以,瓷器成了中国日常生活器具的首选。
6、玻璃器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瓷器的作用。
7、中国的瓷器,为欧洲的科学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8、欧洲人由于无法制造出精美的陶瓷,只能去着力研究玻璃。最终西方借助透明的玻璃开启了科学革命。
2. 为什么中国人吃馒头,而欧洲人吃面包?随堂测验1、古代中国人是吃不到面包的。
2、馒头与面包有许多相似之处。主料均为面粉、水和酵母。都是将酵母加少量水活化后加入到面粉中,搅拌成面团发酵制成。
3、面包的起源,是在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们将谷物碾压成粉,与水调和后在烧热的石板上烘烤,这就是原始的面包。
4、中国有种炊具叫鬲(li)。考虑到下面只是煮东西有点浪费热能。所以在上面放上个东西,用煮东西的热气来蒸,古时候叫甑(zeng)。
5、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称呼“面包”的呢?就是饼,饼就是面包。
6、蒸屉是具有汉族饮食文化的特色的东西,制作蒸屉的最佳材料就是竹子。
7、西汉时期,为堵塞决口的黄河,汉武帝曾下令编制大竹笼,内装石块沉到决口的黄河堤坝中,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竹子非常茂盛。
8、因为有了竹子这种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因此,“蒸制”这种烹饪方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才具有了重要地位。
9、馒头相比于面包,更不易消化。
10、面包含水量较低,相比于馒头它的储藏期较长。
3. 为什么在众多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人发明出了筷子?随堂测验1、筷子是中国特有,刀叉则是西方特有。
2、在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有骨制的餐叉出土。说明中国人用餐叉至少有4000多年。
3、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最难掌握的。也是唯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
4、《礼记•曲礼上》中明确记载:“饭黍毋以箸”,说明当时的人只用筷子吃饭。
5、竹夹在战国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它很可能是筷子的前身。
6、公元3世纪的日本有一种由竹子弯曲、加工而成的“折箸”。
7、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
8、筷子用起来更灵活,但使用筷子是需要训练的,而使用竹夹进餐则不必.
9、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工艺和成本最为低廉.
单元测试:其它1、筷子是中国特有,刀叉则是西方特有。
2、在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有骨制的餐叉出土。说明中国人用餐叉至少有4000多年。
3、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最难掌握的。也是唯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
4、《礼记•曲礼上》中明确记载:“饭黍毋以箸”,说明当时的人只用筷子吃饭。
5、竹夹在战国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它很可能是筷子的前身。
6、公元3世纪的日本有一种由竹子弯曲、加工而成的“折箸”。
7、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
8、筷子用起来更灵活,但使用筷子是需要训练的,而使用竹夹进餐则不必。
9、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工艺和成本最为低廉。
10、中国南方瓷器主要原料是瓷石。瓷石是一种特殊的岩石,仅产于我国南方。它含有瓷胎所需的各种成分,不配入其他原料,就能在1200℃左右烧结成瓷。
11、玻璃的历史也很古老,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它是古代腓尼基人在海滩上烧火做饭时偶然发明出来的。
12、相比于玻璃,中国在瓷器制造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技术和艺术成果。所以,瓷器成了中国日常生活器具的首选。
13、玻璃器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瓷器的作用。
14、中国的瓷器,为欧洲的科学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15、欧洲人由于无法制造出精美的陶瓷,只能去着力研究玻璃。最终西方借助透明的玻璃开启了科学革命。
16、古代中国人是吃不到面包的。
17、馒头与面包有许多相似之处。主料均为面粉、水和酵母。都是将酵母加少量水活化后加入到面粉中,搅拌成面团发酵制成。
18、面包的起源,是在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们将谷物碾压成粉,与水调和后在烧热的石板上烘烤,这就是原始的面包。
19、蒸屉是具有汉族饮食文化的特色的东西,制作蒸屉的最佳材料就是竹子。
20、因为有了竹子这种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因此,“蒸制”这种烹饪方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才具有了重要地位。
21、面包含水量较低,相比于馒头它的储藏期较长。
《科技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结课考试《科技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结课考试1、粮食具有人类在渔猎采集时代其它食物都不具备的重要特征:便于( )
a、采集
b、生产
c、消化
d、存储和积累
2、正是由于粮食的( )特性,人类生产的“剩余”才成为可能,进而产生社会分工,人类的文明时代才得以到来。
a、采集
b、种植
c、易消化
d、存储
3、为什么猛犸象灭绝了,而非洲象和亚洲象却没有?( )
a、人类在很长时间里没能进入过猛犸象生活的寒冷地区,所以猛犸象不知道躲避人类,当智人到来时,它不会应对,因此被原始猎人大量捕杀以至灭绝。
b、气候变化将猛犸象冻死了,但非洲象和亚洲象由于生活的地区气候较好,因此存活到现在。
c、气候变化,猛犸象因饥饿灭绝。但非洲象和亚洲象幸存。
d、气候变化,猛犸象因疾病灭绝。但非洲象和亚洲象幸存。
4、禅让制的根本特征是( )
a、选举
b、推举
c、继承
d、民主集中
5、“禅让”是( )制度下的产物。
a、民主制
b、君主制
c、独裁制
d、公有制
6、黄帝与炎帝联合战胜了蚩尤,这就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7、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开始的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
8、商代的人牲、人殉,所使用的主要是( )
a、奴隶
b、战俘
c、平民
d、贵族
9、为什么战车能先于骑兵登上战争的舞台?( )
a、因为马镫和高桥马鞍还没有发明。
b、因为刚刚被驯化的马还太弱小,无法承载骑手高速奔跑,但可以用来拉车。
c、因为学习骑马太困难。
d、因为战车比骑兵更具战斗威力。
10、牧野之战中“前徒导戈”导致了商军最终战败。“前徒导戈”的真实情况是( )
a、奴隶起义
b、战俘暴动
c、贵族叛乱
d、农民起义
11、“烽火预警”是在哪个朝代正式建立的?( )
a、商
b、周
c、秦汉
d、夏
1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诗人( )的《回答》。
a、海子
b、顾诚
c、北岛
d、汪国真
13、在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中,遇到阻力较大的改革措施是:( )
a、穿胡服
b、练骑马
c、练射箭
d、学胡语
14、长平赵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b、赵国国力不继,无法应对长期的消耗,被迫决战。
c、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d、没有制行廉颇的正确方针。
15、中国的铁兵器为何迟迟不能替代青铜兵器?( )
a、中国冶金技术较落后。
b、中国高品质的铁矿石较少。
c、中国长期不会炼铁。
d、中国人认为铁兵器不如铜兵器美观。
16、草原上的“白灾”和“黑灾”指的是什么?( )
a、雪灾、旱灾
b、水灾、火灾
c、风灾、蝗灾
d、雹灾、火灾
17、毛主席诗词:“千家万户人遗屎,万户萧条鬼唱歌”所说的疾病是( )
a、痢疾
b、伤寒
c、鼠疫
d、血吸虫病
18、马镫迟迟发明不出来的原因是( )
a、早期骑兵以骑射战术为主,而使用骑射战术不需要借助马镫。
b、早期的骑手们能力不足,发明不了马镫。
c、早期骑手们,骑马技艺高超,不屑于使用马镫。
d、早期军队中,骑兵少,战车多,所以没发明马镫。
19、匈奴战败被逐出中国北方草原,是由汉朝那位将领最终完成的?( )
a、卫青
b、霍去病
c、李广
d、窦宪
20、“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出自哪部著作?( )
a、司马迁的《史记》
b、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c、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d、班固的《汉书》
21、杀害岳飞的真正元凶是谁?( )
a、秦桧
b、宋高宗
c、宋徽宗
d、金兀术
22、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 )
a、大刀、长矛
b、火枪、火炮
c、战车、弓弩
d、汉阳造步枪和火炮
23、为什么古代文明地区中,只有中国人用筷子?( )
a、中国较为寒冷,需要热食。再者有竹子生长,古人用它制成了竹夹吃饭,最终演化成了筷子。
b、中国人最聪明。
c、中国人看到鸟爪的形状,得到启示,发明了筷子。
d、中国人吃米饭,因此发明了筷子。
24、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诗中提及了唐代西域地区的两种特产,一是葡萄酒、二是夜光杯。什么是夜光杯呢?就是( )。
a、玻璃杯
b、水晶杯
c、白瓷杯
d、玉石杯
25、为什么中国的陶瓷工艺会如此发达? ( )
a、中国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并且很早掌握了相关技术
b、中国人最聪明,其它地区的人没有中国人智慧
c、中国古代文化推崇陶瓷
d、中国人喜欢瓷器
26、最早的人类文明产生在几条大河流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没有森林、沼泽等障碍物
b、充足的水源
c、平坦的土地
d、适宜的作物
e、适宜的温度
27、世界很多地区产生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些地区中,比较著名的有,古中华文明、( )、古代两河文明、中美洲的古玛雅文明、古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洲的古印加文明。
a、古印度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吴哥文明
28、起源于中国、南亚和近东的古代文明,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几种容易驯化、且品质上乘的农作物,它们是( )
a、大麦
b、小麦
c、粟
d、水稻
e、红薯
f、玉米
29、东西方文明史上,都有关一些于洪水的传说,( )和( )是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a、大禹治水
b、诺亚方舟
c、上帝创世
d、女娲补天
30、商纣王干过那些事?( )
a、攻打东夷。
b、设酒池、肉林。
c、建鹿台。
d、设炮烙。
e、杀比干。
31、史学家范文澜等人曾分析商纣军士兵的身份,提出商纣兵由( )组成,他们在阵上起义,欢迎周人对自己的拯救。另一种说法是商纣兵由( )组成,这些人不愿意为纣王卖命,因而 “前徒倒戈”
a、奴隶
b、公民
c、战俘
d、罪犯
32、喜、妲己、褒姒,相传都是以倾城倾国的美色,分别诱惑了( )。
a、夏桀
b、周幽王
c、周厉王
d、商纣王
e、吴王夫差
33、商鞅变法之为什么会成功?( )
a、秦孝公坚定的改革意志。
b、秦国贵族势力较弱,改革的阻力小。
c、秦国的地缘环境较好、有较多的土地可供开发。
d、商鞅的策略高明。
34、春秋时期的四大国都是哪些国家?( )
a、秦
b、楚
c、齐
d、晋
e、吴
f、越
35、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幼稚
b、情商低下
c、军事指挥能力弱
d、治军不严
36、气候异常为何会导致疫病流行?( )
a、气候异常时期,病菌为适应环境会发生变异,而此时的人体却无法迅速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免疫。
b、气候异常时期,灾害频繁,农业产量受气候影响大幅下滑,从而出现大面积营养不良,导致人群免疫力普遍下降。
c、细菌喜欢寒冷气候
d、细菌喜欢温暖气候
37、东汉之后,黄河为何会将近三百年不再泛滥?( )
a、黄河水利工程先进,足以抵抗洪水。
b、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因此黄河水量变小。
c、气候变冷,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区由农变牧,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
d、东汉王景,按照古代大禹冶水的方法,疏通河道、清理淤积,成功地冶好了洪水。
38、安禄山为何能成为手握重兵的边防将领?( )
a、气候变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战争频繁,为应对这种局面,唐军招募大量少数民族军人入伍,为安禄山提供了机会。
b、安禄山会多种胡语、作战勇敢。
c、安禄山为人机敏,深得皇帝信任。
d、安禄山得到了杨贵妃的全力协助,最终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39、清朝的人口为何会远远多于明朝?( )
a、清代时期,域外引入的高度产作物大量种植
b、清朝时期鼓励生育
c、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d、明朝时期不鼓励生育
40、“生铁冶铸”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41、“推举--禅让制”在今天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依然存在。
42、“文姬归汉”,蔡文姬从蒙古草原回到了河北的邺城。
43、“限制理论”认为:部落间战争的失败者,因环境限制无法向外迁徙,或迁徙成本太高而不得放弃出逃。他们只好被迫接受其他部族强加的秩序和压迫,早期国家由此而形成
44、“新仙女木事件”与一般的周期性气候变化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球温度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45、《金史》与《宋史》这两部史书中,有关岳飞事迹的记述存在着很多相互矛盾之处。
46、《礼记•曲礼上》中明确记载:“饭黍毋以箸”,说明当时的人只用筷子吃饭。
47、《诗经》中曾记载的古人驾车的方式:“六辔在手”。秦始皇铜车马的出土证明了《诗经》的记载是完全错误的。
48、《诗经》中所描绘的西周时代的战争,说的都是骑兵。
49、《史记》记载:“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入关”。汉朝法令严禁汉地的金属器物流入匈奴。
50、《隋唐演义》中的秦琼,使的是“狼牙棒”。
51、《竹书纪年》是出土年代最早的史书,在此书中,明确记载有“褒姒烽火戏诸侯”一事。
52、《资治通鉴》采用了王曾的时间及后续安排,而用了司马光的情节。从此 “杯酒释兵权”,成为人所共知的信史。
53、1907年,《海牙公约》的成为现代战争法的基础。它所倡议导的“保护伤兵、保护战俘、保护平民”的精神,与宋襄公所坚持的原则很相似。
54、1924年,顾颉刚先生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认为,历史的脏水,是后世的人们一点一点泼到商纣王帝辛身上的。
55、2008年,2500多枚竹简被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测定,这批竹简书写于战国时期,记叙了从武王伐纣到战国前期我国的历史大事,媒体将这一系列竹简称为“清华简”。在这批“清华简”中,记载了“褒姒烽火戏诸侯”。
56、玻璃的历史也很古老,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它是古代腓尼基人在海滩上烧火做饭时偶然发明出来的。
57、不少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古洪水事件”高度相关。
58、部落联盟最高首领职位的“禅让演变“,实际上反映的是部落联盟由“民主制”向“世袭制”过渡时的冲突和斗争过程。
59、曹操一直拒不承认赤壁之战是因为自己谋略的失当,他认为是军中疫病的爆发,才使自己被迫撤兵。
60、晁错指出,汉军步兵虽然在机动力上与匈奴骑兵差距很大,但汉军有一种足以克制匈奴骑兵的致命利器:弩。
61、成语“百炼成钢”,说明了打造好钢的不易。
62、锤、锏这类没有刃口的武器,能造成敌人骨折和内出血,在面对穿重甲的敌人时有较好的效果。
63、春秋时期,青铜被称作“金”或“美金”,是高档金属。铁被称为“恶金”,是低档金属。青铜被用来制作兵器,而铁则只能用来制作农具。
64、春秋时期,战斗编组基本一致,最基本的单位都是“班”。
65、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雇佣军为主体。
66、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马和战车最终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商代晚期。
67、从杀伤功能上看,相比于其它兵器,戈是最出色的。
68、从原始的渔猎、采集到农业的过度,是人类自觉追求“进步”的结果。
69、邓广铭先生考证,《宋史•岳飞传》中岳飞通过砍马腿的战术打败金军的说法,实际出自岳飞的孙子岳珂。
70、对于《满江红》,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词并非岳飞所写。
71、多数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夏朝很可能并不存在。
72、古代中国人是吃不到面包的。
73、关羽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
7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取消了思想上的竞争,杜绝了思想的进化。
75、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由仓颉发明的。
76、剑齿虎等猛兽,是因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77、节度使制度虽使唐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这种兵为将有的制度,也导致了安禄山这类军阀的产生。
78、据相关学者的考证,有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记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过程,而且各说之间互相抄袭,最终出现一个声有色的“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实”。
79、马、车、甲骨文都是古代中国人独立发明的
80、毛泽东认为,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不肯半渡而击,是一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猜你喜欢
- 2023-02-27 01:03
- 2023-02-27 01:00
- 2023-02-27 00:04
- 2023-02-27 00:03
- 2023-02-27 00:01
- 2023-02-26 23:55
- 2023-02-26 22:58
- 2023-02-26 22:43
- 2023-02-26 22:40
- 2023-02-26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