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导论第一讲 单元测验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性质
b、经济发展水平
c、政府层级划分
d、政府职能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财政制度
b、财政政策
c、经济结构与方式
d、以上皆包括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b、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
c、财政制度与政策
d、以上皆包括
4、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b、社会性质
c、经济发展阶段
d、财政收入形态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劳役财政
b、实物财政
c、国家财政
d、货币财政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11、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源”。
第二讲 中国财税的起源及初期形态第二讲 单元测验1、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
a、比例税制
b、劳役租
c、十一税率
d、定额税制的贡法
2、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土地私有制
d、屯田制
3、井田制盛行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4、“分田赋兵”“分田制禄”反映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5、夏商西周时期,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
a、中央集权型
b、相对松散的地方分权型
c、行政隶属关系
d、完全独立
6、西周时期的兵制属于
a、志愿兵役制
b、全民义务兵役制
c、只对兵户征调的兵役制
d、募兵制
7、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8、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先秦时期主要采取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9、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后,农业剩余产品一出现,财政就产生了。
10、中国财政产生于夏禹统治时期。
11、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具有租的性质,一旦土地私有制形成,租税将发生分离。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第三讲 单元测验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税的形态的农业税是
a、贡助彻
b、相地衰征
c、量入修赋
d、初税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进行财税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c、周王室衰微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4、商鞅变法中“改革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b、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产生的后果不包括
a、扩大了税基,增加了财政收入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d、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6、商君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7、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是由开明的奴隶主贵族主导的改革。
8、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都是迫于财政需求压力而进行的改革。
9、经过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形成了后代赋、税、役三元财政结构。
10、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
第四讲 秦汉时期的租赋役制度第四讲 单元测验1、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
a、算赋
b、口赋
c、更赋
d、户赋
2、汉代,由以钱代役转化过来的专门针对成年男子的人头税是
a、算赋
b、口赋
c、更赋
d、户赋
3、汉代,用于课征于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
a、口赋
b、更赋
c、户赋
d、算赋
4、两汉时期的田租税率主要是
a、什税一
b、十五税一
c、二十税一
d、三十税一
5、两汉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
a、专卖收入
b、农业税
c、屯田收入
d、人头税
6、在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遵循“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的原则,实行“休养生息”的轻赋减税政策,其治国思想源自于
a、道家的老子
b、儒家的孔子
c、法家的商鞅
d、墨家的墨子
7、东汉地主庄园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8、秦汉时期,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主要是凭借国家所有权对土地及土地上的劳动者征税。
9、秦汉时期,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主要是凭借政治管理权对土地上的劳动者征收人头税和徭役税。
10、秦汉时期的田租完全按土地多少征收。
11、西汉较重的人头税负担,是建立在土地占有关系相对均衡的基础之上的。
12、役向税的转化说明了政府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第五讲 隋至唐朝中期的租庸调制度第五讲 单元测验1、用绵帛等实物形态的户调代替征钱的人头税,意味着货币制度的倒退,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国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中期
c、宋明时期
d、清代
2、租庸调制的本质是
a、以土地多少为课税依据
b、以户等高低为课税依据
c、以身丁为课税依据
d、以土地产量多少为课税依据
3、均田制的性质是
a、土地国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d、井田制
4、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役转化为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5、汉代实施的“更赋”和唐代的“纳绢代役”,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6、役向税的转化始于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
7、租调制是基于户征收的定额税制。
8、限田制与均田制的目的都是在不触犯大地主利益的基础上,政府与豪强地主争夺人口。
9、限田制就是政府授田制。
10、户调具有资产税性质。
第六讲 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改革第六讲 单元测验1、两税法后来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因为这种税法
a、只征收实物
b、按土地多少和户等高低征税
c、必须以钱计税,折征实物
d、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提出和推行“两税法”改革的是
a、魏征
b、陆贽
c、刘晏
d、杨炎
3、中国农业税由实物财政开始向货币财政转变的标志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更赋
4、两税法政策实施最初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扩大税源
d、简化赋税征收办法
5、下列税制中,体现了役向税的转化的是
a、夏代的贡
b、两汉的田租
c、两税法
d、北魏的租调制
6、两税法开启了我国农业税由人头税向资产税归并的历程。
7、两税法具有税费归并、费改税的性质。
8、两税法改革是唐初实施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改革。
9、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完全遵循了产税相符的原则征税。
10、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在专制制度下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无限膨胀。
第七讲 宋朝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第七讲 单元测验1、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力削弱
b、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甚至王朝覆灭
c、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限制兼并
d、兼并给地主带来的地租利益,使地主乐于用资本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
2、北宋时期承受赋税负担的主要是
a、客户
b、官户
c、形势户
d、平户和民户
3、不具有役改税性质的税制改革有
a、募役法
b、租调制
c、丁庸
d、两税法
4、下列关于方田均税法的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财政收入
b、清理土地隐漏,合理税负
c、维护税地一致、产税相符的精神
d、变法成功,宋神宗去世后,改革措施也一直被贯彻了下去
5、下列关于北宋职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完全按民户资产等级高低轮番充役,体现了公平原则
b、是政府将基层管理职能的事务演变而成,将基层政府运转负担转嫁给民户
c、官僚地主享有免役特权,非常不公平
d、致使役重民穷,民众困苦不堪
6、王安石的财税改革,片面强调开源,使财政支出基数进一步扩大,而没有抓住节流的关键。
7、北宋时期的官户法维护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8、募役法按民户资产等级征收代役钱的做法可操作性较差。
9、方田均税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
10、北宋时期的地籍册是产与户相符,有土地有资产就要据实纳税。
第八讲 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第八讲 单元测验1、明朝初期,对土地征税的依据是
a、黄册
b、鱼鳞图册
c、国用考
d、旧唐书
2、明初田赋的征解实行
a、民收民解
b、官收民解
c、官收官解
d、民收官解
3、黄册是
a、匠籍册
b、土地册
c、赋役征收的户籍簿册
d、官吏册
4、一条鞭法的课征对象和课征形态是
a、计亩征银
b、人丁和货币
c、户和实物
d、田亩和实物
5、一条鞭法标志着
a、土地税消失
b、赋役平行征收制度向近代土地税制转化进程完成
c、人头税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d、徭役税彻底消失
6、一条鞭法执行得非常彻底,其实施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丁税完全消除了。
7、一条鞭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8、明朝初期,赋役征派的依据是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
9、土地兼并高度集中是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唯一原因。
10、徭役制在制度上趋于消亡,其标志是一条鞭法的推行。
第九讲 清前期的摊丁入地第九讲 单元测验1、清朝初期,在赋役征收上依据的是万历年间的
a、黄册
b、鱼鳞图册
c、赋役全书
d、两税法
2、摊丁入地开始实施的时间是
a、顺治末年
b、康熙末年
c、乾隆年间
d、万历年间
3、摊丁入地的实质是
a、丁税按亩均摊
b、丁税部分摊入地亩
c、丁税和地税平行征收
d、只征收丁税
4、摊丁入地将中国农业赋役税发展成了
a、人丁税
b、田赋和丁银并征
c、土地税
d、实物税
5、摊丁入地实行后
a、制度上取消了缙绅地主免丁银的特权
b、丁银额收入再也没有增加
c、人口下降
d、赋外加赋消失了
6、摊丁入地改革从根本上取消了缙绅地主优免丁银的特权。
7、摊丁入地是明代一条鞭法税制改革的继续和发展。
8、摊丁入地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摊丁入地于康熙五十一年在全国同时推开和完成。
10、摊丁入地标志着中国农业税向近代的转型完成。
第十讲 农业税演变之黄宗羲定律与走出治乱循环第十讲 单元测验1、中国农业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过渡始于
a、西汉
b、唐朝中期的两税法
c、明代的一条鞭法
d、清代的摊丁入亩
2、中国历史上农业税改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土地兼并,土地占有权不实
b、人口流失,户口失实
c、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税制紊乱
d、税负均衡,吏治清明
3、黄宗羲主张
a、以农为本
b、加强君权
c、以工商为本
d、按户征税,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4、关于农业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春秋时期
b、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西汉时期
c、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结束了赋役平行征收的历史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废止了农业税
5、黄宗羲生活的时代
a、对外经济贸易往来蓬勃发展
b、工商业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d、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6、小农经济虽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但不具有脆弱性。
7、农业税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贪恋奢侈生活的本性和官僚机构和官僚队伍不断庞大。
8、摊丁入亩改革,标志着农业赋税税负均衡、普遍纳税的实现。
9、我国农业税过渡到近代税制的标志是一条鞭法。
10、黄宗羲指出的政府征收农业税“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是指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第十一讲 晚清之前之工商税收第十一讲 单元测验1、中国古代的工商税收产生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2、中国最早的工商税是
a、盐税
b、茶税
c、酒税
d、关市之赋
3、北宋的“盐引法”从性质上说属于
a、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b、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c、就盐场征税制
d、专商专卖制
4、主张政府垄断工商业经营的思想家是
a、商鞅
b、管仲
c、李悝
d、吴起
5、下列具有商品流转税性质的税是
a、算商车
b、常关税
c、禁榷
d、算缗
6、宋代在盐税上的重大突破是取消了禁榷制度。
7、国家实行盐专卖政策始于汉武帝统治时期。
8、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9、中国古代政府征收工商税收是出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角度。
10、中国古代关税就是当代的海关税。
第十二讲 秦至清代的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第十二讲 单元测验1、唐代编制预算方面较为突出的改进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户部尚书李林甫将预算项目稳定的部分编成
a、《常行旨符》
b、会计录
c、《唐六典》
d、临时收入
2、“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类财政支出反映的是封建国家的
a、文化支出
b、祭祀支出和军战费
c、官吏薪俸
d、皇室俸养
3、“上计”制度形成于 a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4、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秦时称为
a、治粟内史
b、少府
c、户部
d、大司农
5、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秦时称为
a、少府
b、大司农
c、度支部
d、治粟内史
6、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六部中,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是
a、礼部
b、吏部
c、户部
d、刑部中的“比部”
7、唐代的审计,称为“勾覆”,主管勾覆的机构属于户部。
8、清代的库藏有中央库藏和地方库藏之分。
9、唐朝的常平仓是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粮仓。
10、就预算意义上来说,第一次编成近代形式的预算,是编成的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的预算。
11、从总体上看,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理。
第十三讲 晚清财税的半殖民地性第十三讲 单元测验1、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海关自主权
a、丧失
b、半独立
c、独立完整
d、半殖民地
2、下列税种中,属于晚清时期关税的一种的是 c
a、厘金税
b、契税
c、子口税
d、牙税
3、下列属于晚清政府外债的有
a、《辛丑条约》赔款的债务化
b、昭信股票
c、息借商款
d、爱国公债
4、晚清政府的外债在政治上具有
a、平等性
b、奴役性
c、互利性
d、反侵略性
5、以下厘金属于行厘的有
a、铺捐
b、门市月厘
c、落地税
d、对过往的货物征通过税
6、晚清时期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表现不包括
a、税则制定权的丧失
b、税款保管权的丧失
c、海关管理制度的统一
d、海关行政管理权的丧失
7、影响晚清财政转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b、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c、人口规模扩大
d、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张
8、晚清财权下移的表现不包括
a、地方督抚自筹经费和粮饷
b、统一海关制度,征收子口税
c、自行动拨、截留本属于户部调拨的正供钱粮、漕粮及仓谷
d、奏销制度的废弛
9、鸦片战争前,中国就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10、厘金是清前期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11、清朝晚期的债务结构以内债为主,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12、清朝后期的外债主要用于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
13、晚清政府丧失的关税自主权到北京政府时期才收回。
第十四讲 民国时期财政之近代化转型第十四讲 单元测验1、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统”后,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促进商品流通
b、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
c、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地方政府可以截留和附征
2、就盐税制度来说,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
a、引岸制
b、就场征税的自由贩卖制
c、盐专卖
d、民收民解制
3、厘金被废除,是在
a、1931年
b、1913年
c、1853年
d、1921年
4、以下选项,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间接税体系的有
a、关税
b、盐税
c、土地增值税
d、统税
5、在中国财政史上,第一次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是在
a、晚清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京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6、以下税收中,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主体税种的是
a、关税
b、盐税
c、统税
d、所得税
7、晚清和北京政府的外债主要用途都是军政费用。
8、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都是中央集权的体制。
9、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财政管理机构有一定创新。
10、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关税、盐税和统税。
1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是经常现象。
12、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全沿袭了北京政府时期的分税制方案。
1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统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共享税。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属于中央政府的专项税,地方政府可以附加征收。
15、田赋收入在北京政府时期划归地方政府,抗战时期,又收归中央政府。
第十五讲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税改革第十五讲 单元测验1、关于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规范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
b、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c、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d、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2、1994年分税制改革,将增值税划归为
a、中央税
b、地方税
c、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d、收入型增值税
3、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a、统一了税法,公平税负
b、导致企业间税负不均
c、进一步下放财权
d、使税制更为复杂
4、关于财政包干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扩大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b、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c、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d、清晰划分了政府间事权
5、我国1949-1952过渡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a、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b、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c、财政包干,分灶吃饭
d、分税制
6、1994-2008年,我国的增值税属于
a、收入型增值税
b、消费型增值税
c、生产型增值税
d、流通型增值税
7、自2009年起,我国实施的增值税属于
a、生产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流通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8、2009年,我国增值税转型是指由收入型增值税转型为生产型增值税。
9、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政府调控能力。
10、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中央与省、市、县、乡五级政府间的分税,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税种和相对稳定的财源。
11、分税制使财力分配趋于集中,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2、配合分税制改革实施的“基数法”税收返还制度既科学,又合理。
13、今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方向是应该增加财力型转移支付比重。
《中国财税史》课程测验《中国财税史》课程测验1、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主要矛盾
b、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c、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2、均田制是封建统治者把国有土地分配给百姓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起源于北魏,结束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
b、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c、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d、与豪强大户争夺人口,增加财政收入
4、封建时代,一直存在国有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据以取得的财政收入属于“租”的性质,下列哪种土地属于此类型
a、地主的土地
b、封王列侯的土地
c、由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
d、农民的土地
5、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b、是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c、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d、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
6、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宋代
a、采取均田的措施
b、采取限田的措施
c、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d、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7、下列对地主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负担军事义务
c、东汉田亩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8、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9、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b、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
c、工商业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10、我国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官署市舶使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11、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b、包括盐铁在内的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
c、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d、“男耕女织”式
12、下列不属于商品流转税性质的税是
a、船钞税
b、常关税
c、海关税
d、市税
13、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的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用户阡陌封疆”
b、“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d、初税亩
14、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这些制度变革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5、“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限田制
b、屯田制
c、土地国有制
d、土地私有制
16、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b、"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c、各诸侯国纷纷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17、重农抑商的思想形成于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北宋时期
18、“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之
c、禁商贩,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d、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19、关于中国古代的“禁榷”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官府对商人进行盘剥
b、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
c、允许私商自由经营赚取利润
d、官府垄断经营商业,以从中牟利
20、关于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表述正确的是
a、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b、产生了“关市之赋”
c、鼓励私商发展
d、政府开始有重农抑商的意识
21、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b、工商税收在财政收入占了主体地位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22、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为恢复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c、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d、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
23、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与世界潮流隔绝
b、是当时清政府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
c、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促进了国内工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工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优势地位
24、明代以白银为缴纳赋税的主要形式,其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5、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主要是因为
a、“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的影响,政府对工商业的严格限制
b、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隐匿人口现象严重
d、土地兼并严重
26、中国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腐朽的封建制度
c、重农抑商的政策
d、文化专制的政策
27、下列表述反映不是重农抑商现象的是
a、“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d、“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8、“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改革反映的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盛行
29、“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这段话表示孟子主张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0、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31、1927-1933年,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是
a、发行纸币
b、动用财政结余
c、发行内债
d、举借外债
32、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末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措施是
a、发行纸币
b、增加税收
c、发行内国公债
d、举借外债
33、民国时期,主管全国财政事务的最高机关是
a、户部
b、度支部
c、财政部
d、中央银行
34、中国历史上具有最初完备形态的农业税是
a、禹夏的贡
b、西周的彻
c、相地衰征
d、初税亩
35、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36、厘金制度产生于
a、清前期
b、清晚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北宋时期
37、农业税完成由对人课税向对土地课税的改革是
a、两税法
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地
38、1942-1945年,国民政府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a、中央、省二级分权
b、中央、省、县三级分权
c、中央、县二级分权
d、中央集权,没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
39、1935-1941年,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
a、中央、省二级分权
b、中央、省、县三级分权
c、中央、县二级分权
d、中央集权,没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
4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负责代理国库收纳业务的机构是
a、财政部
b、中国银行
c、交通银行
d、中央银行
4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是
a、朝着分权化方向发展
b、朝着集权化方向发展
c、朝着财政包干方向发展
d、朝着统收统支方向发展
42、1994年的分税制,是
a、中央与市之间的分税
b、中央与省之间的分税
c、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分税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间的分税
43、历史上的“税”字包含的意思是
a、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
b、“兑”,交换的意思,即农业剩余交上去,换取国家提供的公共保障
c、税,租也
d、以上皆对
44、方田均税法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土地私有制
c、税法操作性差
d、税制精神不得人心
45、职役是
a、西汉时期开始征调
b、唐朝时开始征调
c、完全按户等高低征调,非常公平
d、封建国家以司职名义无偿差派的徭役
46、清初“田少而丁重,弃产而丁银未除”反映的社会现象不包括
a、隐匿人口
b、人头税负担较重
c、产税不相符
d、土地集中日益严重,移产而不移税
47、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20%、75%、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财政收入,起到了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的作用。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京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广州国民政府
48、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49、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政府掌管国家财权的机构
a、户部
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度支部
d、内务部
50、井田制瓦解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秦统一全国后
51、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建立的政治基础是
a、井田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君主专制
52、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分封制
53、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商代的“助”属于
a、比例税制
b、劳役租
c、十一税率
d、实物租
5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据此可知宋代
a、官僚势力衰微
b、土地兼并缓和
c、自耕小农衰退
d、流民问题严重
55、明代进行一条鞭法改革的是
a、黄宗羲
b、张居正
c、明成祖朱棣
d、明太祖朱元璋
56、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b、不够发达的商品经济
c、中小地主土地所有制
d、分散的小农个体经济
57、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b、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足
c、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d、“男耕女织”式
58、清政府兴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增加财政收入
59、摊丁入亩的实质是
a、人头税按亩均摊
b、丁税部分摊入地亩
c、丁税和地税平行征收
d、丁税按人头征收
60、明代初期,土地税征收的依据是
a、鱼鳞图册
b、黄册
c、两税法
d、赋役全书
61、一条鞭法在赋役制度上,实行
a、仅征收田赋
b、仅征派徭役
c、赋和役合并为一
d、赋和役平行征收
62、一条鞭法的征课对象是
a、赋和役平行征收
b、对身丁派役
c、按户口征派实物
d、赋役合并,按土地计亩征银
63、一条鞭法的实施标志着
a、土地税的消失
b、钱币退出流通领域
c、赋和役合并为一,农业税向近代化转型
d、人头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64、摊丁入亩实施后
a、制度上取消了缙绅地主免税免役的特权
b、再也没有对人身的派役了
c、中国人口下降
d、赋外加赋的现象消失了
65、黄宗羲生活于
a、西晋时期
b、北宋时期
c、明末清初时期
d、清代前期
66、中国封建社会在以私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下占主导地位的是
a、小农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君主土地所有制
d、土地国有制
67、中国清初之前农业税演变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不包括
a、税负转嫁
b、人口流失,户口失实
c、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
d、税负均衡,普遍纳税
68、“上计”制度萌芽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69、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秦时称为
a、少府
b、治粟内史
c、户部
d、大司农
70、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六部中,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是
a、礼部
b、吏部
c、户部
d、工部
7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的标志是
a、新海关的设立
b、厘金的开征
c、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公债的发行
72、厘金制度被废止是在
a、1911年
b、1883年
c、1931年
d、1924年
73、1911年,清政府为了应付时局而发行的公债是
a、西原借款
b、昭信股票
c、息借商款
d、爱国公债
74、晚清政府的外债在经济上具有
a、平等性
b、建设性
c、掠夺性
d、反侵略性
75、下列不属于厘金弊端的有
a、阻碍商品流通
b、危害本国商民
c、地方官吏中饱私囊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76、南京国民政府在1931年对盐税制度进行改革,实行
a、引岸制
b、就场征税的自由买卖制
c、盐专卖
d、民收民解制
77、国民政府废除厘金是在
a、1931年1月1日
b、1937年1月1日
c、1912年1月1日
d、1924年1月1日
78、为了弥补裁厘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开征了
a、关税
b、直接税
c、统税
d、货物税
79、县财政作为独立一级财政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a、北京政府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南京临时政府
d、晚清政府
80、在中国财政史上,中央与地方实行以分税制为载体的分级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在
a、北京政府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南京临时政府
d、晚清政府
8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三年过渡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a、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b、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c、分税制
d、财政包干
82、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始于
a、一五期间
b、1983年
c、1994年
d、1978年
83、1994年税制改革时实行的增值税是
a、生产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消费型增值税
d、流转型增值税
84、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包括
a、统一税法
b、公平税负
c、简化税制
d、下放财权
85、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的财政包干体制,有利于
a、财力趋于集中
b、扩大中央财政的自主权
c、扩大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d、划分政府间事权
86、我国“一五”期间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a、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b、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财政包干,分灶吃饭
d、分税制
87、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相比
a、公共选择的主体不同
b、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
c、追求的目标不同
d、二者内涵完全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表述不同而已
88、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税的有
a、消费税
b、增值税
c、关税
d、营业税
89、1994年始实施的分税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它们是
a、分税
b、分率
c、分权
d、分管
90、20世纪80年代初的“利改税”改革
a、规范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b、有利于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c、模糊了国家具有社会管理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d、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91、1935年的法币改革
a、统一了纸币发行权
b、便法币具有无限清偿性质
c、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货币金融制度
d、由于法币发行量没有限制,为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
92、1935年的法币改革规定,具有法币发行权的银行有
a、中央银行
b、中国银行
c、交通银行
d、中国农民银行
93、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改革
a、使白银货币由计重转为计数
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有利于后来实行法币政策
d、中国货币仍属银本位制
9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新三税”是指
a、货物税
b、关税
c、盐税
d、直接税
95、抗战期间征收的货物税
a、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
b、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c、为满足战争对战略物资的需要,部分货物税征收实物
d、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96、下列关于北洋政府时期分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a、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税大多为中央税的附加
b、设国税厅征收中央税,各地的财政司负责地方税和费用征收
c、厘清了中央、省、县政府间的税收权限,有利于保障中央收入
d、财政厅是省级政府的最高财政机关
97、国民政府时期的土地税包括的税种有
a、田赋
b、地价税
c、土地增值税
d、契税
98、国民政府1931年创办的统税
a、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税收,有利于商品流通
b、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属于中央税,地方政府可以附加地方税
d、是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99、国民政府1931年创办的统税
a、具有特种消费税性质
b、由财政部所属统税机关征收
c、采用派员驻厂征收或驻关征收办法
d、属于地方税
100、国民政府初建时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的财税改革主要有
a、收回关税自主权,提高关税税率
b、废除厘金、常关税,创办统税
c、整顿税制,形成直接税、间接税体系
d、发行内债,整理外债
101、关于晚清公债的表述,正确的有
a、以内债为主,外债为辅
b、以外债为主,内债为辅
c、外债大多按照国际金融市场规则与债权国公平协商
d、外债大多由赔款转化而来,即赔款债务化
102、关于厘金的表述,正确的有
a、具有流转税性质
b、仅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征收
c、厘金名义税率为1%
d、北洋政府时期被裁撤
103、晚清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后果有
a、使关税完全丧失了保护本国民族工商业的作用
b、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c、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使中国近代财政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104、中国农业税历史演变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有
a、土地兼并,土地占有权不实
b、人口流失,户口失实
c、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
d、税负均衡,普遍纳税
105、关于农业税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春秋时期
b、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西汉时期
c、至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了赋役平行征收的历史
d、新中国一成立就废止了农业税
106、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表现是
a、以国定税则代替了协定税则
b、收回海关行政权
c、收回税款保管权
d、以海关金代替海关两
107、抗战期间,为了满足军民抗战对粮食的需要,对农业采取“三征”政策,是指
a、田赋征货币
b、田赋征实
c、粮食征购
d、粮食征借
108、下列关于南京国民政府1937之前的公债,表述正确的有
a、公债主要用于生产建设性支出
b、公债主要用于军战费、政务费等非生产性支出
c、公债折扣大,利息高
d、政府信誉高,公债溢价发行
109、1927-1933年,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期间,弥补财政赤字主要用了二种手段,它们是
a、发行纸币
b、发展经济,增加税收
c、发行内国公债
d、大量举借外债
110、1928-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二级,它们是
a、中央
b、省
c、县
d、乡
111、1935-1942年,国民政府实行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它们是
a、中央
b、省
c、县
d、乡
112、1942-1945年,为了集中财力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实行二级财政管理体制,它们是
a、中央
b、省
c、县
d、乡
113、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中国古代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a、劳役财政
b、实物财政
c、国家财政
d、货币财政
114、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性来源是
a、关税
b、盐税
c、农业税
d、统税
115、下列反映役向税的转化的税制是
a、更赋
b、丁庸
c、算赋
d、募役法
11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具有土地国有制性质的是
a、井田制
b、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c、均田制
d、限田制
117、两汉时期的人头税体系包括
a、算赋
b、口赋
c、户赋
d、更赋
118、两汉时期的徭役制度包括
a、更卒
b、戍卒
c、力役
d、正卒
119、农业赋役制度由对人课税为主转向对土地课税的制度改革包括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120、中国历史上长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后果有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121、"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索取无冬春。”白居易的这首诗反映的是
a、唐朝初年实施的两税法改革
b、两税法实施初期对于巧立名目滥征赋税的行为明令禁止
c、两税法虽然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最终被破坏
d、两税法实施后期,由于吏治腐败,人民负担更为沉重
122、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其作用是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少了财政收入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3、土地兼并导致
a、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力削弱
b、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甚至王朝覆灭
c、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限制兼并
d、地主为了地租利益更乐于用资本买田置地,加剧土地兼并
124、均田制
a、有利于国家赋税,巩固政权稳定
b、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c、一定程度上抑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从根本触动了大地主土地私有制
125、土地兼并
a、导致农民贫穷
b、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给地主带来地租利益,使地主乐于用资本买田置地
d、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126、在中国古代财政支出中,占前三位的是
a、军费支出
b、皇室支出
c、水利工程和文教支出
d、官俸支出
127、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交纳实物到交纳货币,这种变化反映了
a、赋税负担趋于公平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
128、地主阶级是
a、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之一
b、占有土地的阶级
c、全部享有免税免役特权的阶级
d、依靠出租土地获得资本的阶级
129、封建社会时期,农民是
a、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之一
b、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c、分散、脆弱,常由于赋税负担或天灾人祸而陷于破产境地,沦为佃农或雇农
d、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130、战国时期,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为政府征税提供支撑的是
a、生产力发展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周王权势衰微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1、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
a、在中国古代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是国家赋税的经济基础
c、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d、是封建政权稳定的经济基础
132、中国古代,除了北宋时期外,工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小,其原因是
a、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基础
b、土地私有制
c、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133、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有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解体
d、政府职能范围发生了变化
134、下列属于土地私有制的有
a、地主私有土地
b、自耕农私有土地
c、皇室私有土地
d、井田
135、北宋时期的纳税户主要是
a、官户
b、平户
c、民户
d、形势户
136、下列税制中,包含了劳役税的有
a、两税法
b、租庸调制
c、租调制
d、募役法
137、下列关于方田均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a、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财政收入
b、清理土地隐漏,合理税负
c、变法成功,宋神宗去世后,改革措施也一直被贯彻了下去
d、维护税地一致、产税相符的精神
138、下列关于职役的表述,正确的有
a、完全按民户资产等级高低轮番充役,体现了公平原则
b、是政府将基层管理职能的事务演变而成,将负担转嫁给民户
c、官僚地主享有免役特权,非常不公平
d、致使役重民穷,民众困苦不堪
139、黄宗羲认为:历代政府征收的农业税有三害,指的是
a、累积莫返之害
b、土地兼并之害
c、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d、有所税非所出之害
140、晚清政府举借的外债具有
a、不平等性
b、政治上的奴役性
c、经济上的掠夺性
d、用途的生产建设型
141、厘金的弊端有
a、阻碍商品流通
b、危害本国商民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地方官吏中饱私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142、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统”后,其影响有
a、促进商品流通
b、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
c、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地方政府可以截留和重征,削弱了中央政府财力
143、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包括
a、统一税法
b、公平税负
c、简化税制
d、合理分权
144、1994年分税制改革,有利于
a、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b、加强地方财权,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
c、增加“两个比重”
d、发挥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
145、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的主要类型有
a、以税代利,自负盈亏
b、利润上缴,亏损补贴
c、税收包干
d、利润留成
146、“财政”一词在中国出现是在晚清时期。
147、国家财政就是公共财政。
148、唐代的审计,称为“勾覆”,主管勾覆的机构隶属于户部。
149、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具有脆弱性。
150、摊丁入地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使财政收入有了弹性。
151、摊丁入地后,真正实现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52、摊丁入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
153、清初“田少而丁重,弃产而丁银未除”的现象反映了税负不公平的现象。
154、清朝初期,沿袭的是明代的一条鞭法,只征收地税,没有丁税。
155、一条鞭法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6、明朝初期的赋税征解,主要实行的是官收官解制度。
157、一条鞭法改革非常彻底,其实施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人头税完全消除了。
158、北宋时期,有土地有资产的主户都是纳税户。
159、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
160、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税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161、明清海禁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162、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163、均田制从根本上触动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
164、均田制有助于稳定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有利于国家赋税,巩固政权稳定。
165、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而不是源。
166、财政史是理论财政学的一个学科。
167、财政史仅仅研究财政发展的规律本身。
168、管仲认为,发展经济应该农工商并重。
169、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与西汉的分封制是完全一样的。
170、秦汉时期,实物地租是当时地租的主要形式。
171、秦汉时期,货币地租是当时地租的主要形式。
172、秦汉时期财政收入的支柱是来自于土地的农业租税。
173、秦汉时期财政收入的支柱是来自于对土地上的劳动者征收的人头税和徭役。
174、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
175、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政府与居民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176、黄宗羲指出的政府征收农业税“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是指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177、农业税征课以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劳役税通过摊丁入亩改革彻底完成。
178、摊丁入亩改革,从制度上标志着官僚缙绅地主免税特权的取消。
179、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因此具有脆弱性。
180、唐朝的常平仓是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粮仓。
181、唐朝初期的义仓是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粮仓。
182、就预算意义上来说,第一次编成近代形式的预算,是编制的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的预算。
183、从总体上看,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理。
184、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185、厘金是清后期仅对从事长途贩运的行商征收的一种商品通过税,又称为行厘。
186、清朝晚期内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外债,在国家财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87、清朝后期的外债在用途上具有经济性。
188、晚清的子口税和复进口税有利于洋商,而不利于华商。
189、民国时期的财税既有承袭晚清财政改革的一面,又有其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资本主义化的一面。
190、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起,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才出现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1、南京国民政府仿效西方国家建立的会计、审计、行政、国库四综连横的财政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科学创见性。
192、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厘改统”是历史的倒退。
193、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科技教育文化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
19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投资,具有生产性特征。
19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完全地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196、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增加了财政收入。
197、2009年,我国增值税转型是指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收入型增值税。
198、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央收入占大头。
199、“两个比重”是指的中央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支出在全国财政收支中的比重。
200、财政包干体制使财力分配趋于集中,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201、配合分税制改革实施的“基数法”税收返制度是过渡时期的办法,既不科学,又不合理。
202、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彻”已经具有税的性质。
203、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中央与省之间完全的分税制比北洋政府实行的地方税附加中央的分税制更为进步。
204、“财政包干”体制形成地方经济割据,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205、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属于生产型增值税。
206、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属于消费型增值税。
207、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属于收入型增值税。
208、我国目前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属于混合所得税制。
209、我国目前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属于分类所得税制。
猜你喜欢
- 2023-02-27 01:03
- 2023-02-27 00:42
- 2023-02-27 00:35
- 2023-02-27 00:28
- 2023-02-27 00:16
- 2023-02-26 23:40
- 2023-02-26 23:39
- 2023-02-26 23:12
- 2023-02-26 22:49
- 2023-02-26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