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论第一讲 绪论1、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
a、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基础理论。
b、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c、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
d、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异。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动物试验为主,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第二讲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2.1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随堂测验1、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包括
a、机械性迁移
b、物理化学性迁移
c、生物性迁移
d、随机迁移
2、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指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只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作用。
3、逆温现象发生在大气中的对流层,发生后大气稳定度低,对流作用大为减弱,污染物无法随空气运动扩散。
第二讲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第二讲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机械性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迁移的常见方式,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移的作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a、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b、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c、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d、生物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2、环境中的痕量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很小。
3、生物转化只会使污染物毒性降低,而不会增强其毒性。
4、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农药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或者作为唯一的氨源物质,因而此类农药能很快被微生物降解;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共代谢作用。
第三讲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3.1 污染物的生物转运 3.2 毒物代谢动力学随堂测验1、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
a、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
b、脂/水分配系数
c、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 ph
d、脂溶性物质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2、adme过程包括: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3、二室模型是以“ i室”表示血浆(或包括体液),以“ ii室”表示组织器官。
4、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排出,其次是经肝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此外,有些毒物可分别通过乳汁、唾液、汗液、毛发、指甲、粪便等排出。
第三讲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第三讲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饮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被吸收入体内。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
a、小肠
b、胃
c、大肠
d、食道
2、以下能够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
a、物种差异
b、个体差异
c、年龄、性别
d、代谢饱和状态
3、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
a、氧化
b、还原
c、水解
d、结合
4、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
第四讲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1)4.1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随堂测验1、一般而言,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称为:
a、最小有作用剂量
b、mnel
c、loael
d、最大无作用剂量
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是进行毒物毒性评价的基础,他们均可用曲线表示,主要有直线型、抛物线型、s形曲线等类型。
3、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第四讲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2)4.2 毒性作用的机理随堂测验1、氮叠化钠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其不能还原成二价铁离子,从而阻碍电子传递,导致呼吸链打断,氧不能被利用,引起细胞内窒息,此毒性作用属于:
a、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b、自由基的作用
c、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
d、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2、细胞膜损伤可表现为:
a、膜上部分酶活性改变
b、膜通透性改变
c、膜成分改变
d、膜流动性改变
3、受体是许多组织细胞的生物大分子,与化学物即配体相结合后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能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讲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1、环境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导致分子、细胞功能和结构异常,即会产生毒性效应。
2、机体对环境化学物的感受性和耐受性与其种属、年龄、性别、营养和健康状况等有关。成年动物通常比新生和幼年动物毒物较敏感。
3、易挥发化合物经皮涂布接触时,应将涂布处密封起来,以避免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
4、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属质效应。接触某一化学物质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属于量效应。
第五讲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1)5.1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随堂测验1、将实验动物置于密闭的染毒柜中,加入易挥发的液态受试物或气态受试物使化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此染毒方法属于_____。
a、静式吸入染毒
b、动式吸入染毒
c、皮肤染毒
d、消化道染毒
2、毒理学实验常用的动物有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等,每一种动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在对化学物进行毒性评定时,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只需选择一个物种即可。
3、在经皮肤染毒前,需要除去染毒部位的被毛。
5.2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试验随堂测验1、急性毒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
a、中毒阈剂量
b、半数致死量
c、loael
d、noael
2、蓄积系数是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表示蓄积作用愈强。
3、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在实验设计和方法上没有不同点。
第五讲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2)5.3 致突变与致畸试验随堂测验1、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
2、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有效遗传毒性检测的必要前提。
3、利用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ames试验时,野生型菌株具有合成组氨酸的能力,可在低营养的培养基(即不含或少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突变型不具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故不能在低营养的培养基上生长,据此来检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癌变作用。
第五讲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1、癌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哪些阶段?
a、引发阶段
b、促长阶段
c、浸润和转移阶段
d、突变阶段
2、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动物实验,即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人体接触环境化学品的各种条件,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再外推到人。
3、当肿瘤抑制基因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致癌因素作用而激活变为活化的癌基因后才显示其致癌活性。
4、致癌试验是检验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或诱发肿瘤作用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有时可与慢性毒性试验同时进行。
单元作业1、试列举出一种环境化学物,分析其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并说明在中毒后如何解救。
第六讲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健康危险度评价第六讲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健康危险度评价1、用于了解较长期反复染毒受试化学物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
a、急性毒性试验
b、亚慢性毒性试验
c、慢性毒性试验
d、“三致”试验
2、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 ,为急性毒性定级并初步估计其毒性作用特征,为进一步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a、ld50或lc50
b、最大无作用剂量
c、ld100或lc100
d、最小有作用剂量
3、低剂量暴露的兴奋效应是指某些化学、物理因素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群体产生兴奋效应(保护效应)而在高剂量时产生抑制效应(损害效应)的现象。
第七讲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1)7.1 多环芳烃随堂测验1、pahs致癌机理的理论,其中主要有:
a、k区理论
b、湾区理论
c、两区理论
d、l区理论
2、人类肿瘤发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因素。
3、pahs一般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为主。
第七讲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7.2 芳香胺类化合物和n亚硝基化合物随堂测验1、人体内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a、胃
b、肺
c、肠
d、肝
2、芳香胺是间接致癌物,进人体内后需经n-羟化和 酯化两个活化过程才具有致癌性。
3、自由甲基具有亲电子性,易与dna的亲核基团结合,使细胞中的dna受损伤。
第七讲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1、下列不属于间接致癌物的是_______。
a、氮芥
b、苯胺
c、n-亚硝基二甲胺
d、黄曲霉素b1
2、在活体组织的生理情况下,烷化剂可形成活性阳离子,即碳正离子,它是借和烷基结合的基团的强烈电子吸引力而形成。
3、氮芥和其他类似的烷化剂,反应是根据第一顺序反应(亲核置换)进行的,因此其限速步骤是张力环开裂生成活性碳正离子。
第八讲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1)8.1 汞随堂测验1、甲基汞脂溶性较强,鱼体富含脂肪,故汞能被鱼吸收并蓄积起来,而汞的转化和排出又很缓慢,使它能长期保存在鱼体中,使鱼体内甲基汞的浓度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2、甲基汞化合物在体内分布较均匀,易与巯基结合,但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
3、汞与酶蛋白中的巯基结合后使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失去活性,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抑制atp的合成,从而使细胞代谢紊乱甚至死亡。
8.2 镉随堂测验1、镉引起贫血的机理,一方面是由于镉在肠道内可阻碍 的吸收。
a、钙
b、镁
c、钾
d、铁
2、镉在体内的含量随年龄而增加,新生儿体内镉为痕迹量,20岁左右体内开始有镉蓄积倾向,50岁时体内蓄积最多,60岁以后渐趋减少,主要贮存在肾脏。
3、由于镉慢性中毒首先引起肾脏与肝脏受损害,然后引起骨骼软化,若此时又有妊娠、分娩、授乳、内分泌失调、衰老、营养不良、钙不足等诱导或促进因素,便会出现骨痛病。
第八讲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8.3 铅随堂测验1、人体内铅的蓄积,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骨铅半衰期为18天左右,软组织中的铅为20天左右,血铅长达21年之久。
2、.所谓“铅容”因为铅能抑制血液中&-氨基乙酰丙酸脱氢酶和血红素合成酶,使血红素合成受到障碍。
3、有些曾经铅中毒的工人脱离铅作业若干年后,铅中毒症状仍可再现,是因为当食物中缺钙、血钙含量降低、酸碱平衡紊乱时,或过劳、感染、发热、饮酒、饥饿、外伤等原因都可使大量的从骨骼转移到血液中,使血铅浓度升高。
8.4 铬随堂测验1、三价铬化合物是强还原剂,对生物和人体有毒性作用。六价铬是最稳定的氧化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目前世界公认某些铬化合物可致肺癌,只有六价铬才有致癌作用,称为铬癌。
3、各种铬化合物毒性强弱不同。金属铬和二价铬化合物毒性很小或无毒,六价铬化合物毒性最强。
第八讲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1、以下哪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
b、铅
c、锶
d、汞
2、在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上,砷酸和磷酸相似,在许多生化反应中,砷酸可与其竞争并代替。所以砷酸虽不抑制糖酵解的进行,却可以抑制atp形成。
3、砷被认为是辅致突变剂或辅突变剂,已经确认无机砷化合物为致癌物。此外,砷也是第v族元素中唯一可致畸的元素。
4、三价砷能与蛋白质的巯基形成稳定的键,与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以后,酶的催化活性将被抑制。
5、五价砷对巯基的亲和力大于三价砷,因此毒性作用比三价砷化合物弱。
第九讲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1)9.1 概论随堂测验1、农药残留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精确地控制施用的量。
2、只要存在农药残留的蔬菜水果就不能够食用。
3、检测雨水中农药的含量成为调查大气污染状况的途径之一,可以用来表明大气污染的季节变迁动态。
9.2 有机氯农药随堂测验1、ddt在人体内主要以( )的形式蓄积于脂肪组织。
a、ddt和dde
b、ddd和dde
c、ddt和ddd
d、dde和dda
2、体内的有机氯农药,部分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方式主要为:
a、脱氯化氢反应
b、脱水反应
c、脱氯反应
d、氧化反应
3、有机氯农药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而进入机体,其中消化道是主要的途径。
第九讲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9.3 有机磷农药随堂测验1、下列能有机磷农药抗胆碱酯酶的能力增强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p=s的有机磷农药在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脱硫反应,使p=s转化为p=o
b、有机磷农药在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o-脱烷基反应
c、分子结构中含有硫醚基(—c—s—c—)的有机磷农药在多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s-氧化反应,转化为亚砜型或砜型衍生物
d、有机磷农药在多种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2、有机磷农药可以在在哺乳动物体内与葡萄糖醛酸和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结合产物的生物活性降低,并易于从体内排出。
3、有机磷化合物进入机体后,迅速与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以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部位所释放的乙酰胆碱不能迅速水解,结果导致乙酰胆碱蓄积,从而过度地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引起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产生一系列的临床中毒症状。
第九讲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1、农药毒理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a、急性毒性
b、亚急性毒性
c、慢性毒性
d、生态毒性
2、有机氯农药是主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其生殖毒性主要是对性激素受体有竞争性结合。
3、有机氯农药的主要靶器官是消化系统。
4、只要微量的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就会使得胆碱酯酶失活,引起临床中毒。
5、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较低,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大量使用。
第十讲 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第十讲 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1、一般情况下,空气中二噁英类的主要来源是( ) 、
a、垃圾焚烧
b、农药喷洒
c、汽车尾气
d、其他
2、以下哪些物质属于内分泌干扰物?
a、雌二醇
b、pcbs
c、真菌雌激素
d、ddt
3、自然环境系统中原有的内分泌干扰物也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之一。
4、两阶段评价环境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中,第二阶段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是否具有与自然激素类似的生物效应特征。
5、edcs的分子致毒机制可分为与激素受体结合而间接作用于机体、与激素受体以外的生物大分子结合而直接作用于机体、影响体内激素的部分生物过程和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调控作用四类。
第十一讲 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第十一讲 纳米毒理学与传统毒理学1、纳米材料可能对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有:
a、引起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b、破坏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
c、破坏细胞膜表面的电荷平衡
d、影响细胞生长增殖状态
2、在建立纳米毒理学研究模型时,除剂量效应之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纳米特性,如尺寸、表面性质等,对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影响。
3、即使是在表皮破损的皮肤上,纳米材料经皮肤暴露产生的毒性效应也往往不明显。
4、在考虑纳米材料的细胞吸收过程时,必须系统考虑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并系统分析其协同效应。
5、口服纳米锌颗粒的小鼠消化道毒性反应强烈,并出现肝功能损伤、肾炎贫血等急性毒性症状,主要是纳米颗粒发挥毒性作用所致。
第十二讲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第十二讲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1、1mhz到10ghz的射频辐射可穿过机体暴露部位表面进入组织深部,吸收能量而产生热作用。当被人体吸收的电磁波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会使人体发热而出现高温生理反应,人体将出现如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病变。
2、dna和生物膜均为电离辐射的靶标。
3、核爆炸、职业性照射或者多次接受放射治疗有可能引起白血病。
第十三讲 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3.1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随堂测验1、大气污染随燃料种类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2、粒径小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较大。一般粒径愈小,愈易进入呼吸道深部直达肺泡壁。粒径较大的颗粒表面吸附能力较强,往往吸附有更多的有毒气体、金属及其他化合物。
3、二次污染物是某些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或因太阳光紫外线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污染物,毒性比其一次污染物小。
第十三讲 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因此进入机体后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的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慢,所以其与血红蛋白结合减弱了红细胞携带和运输氧气的能力。
2、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光化学反应过程极为复杂,其中主要的反应为自由基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亚硫酸根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也可与dna中的尿嘧啶反应,使之脱氨生成胞嘧啶。
第十四讲 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4.1 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随堂测验1、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动、分布和富集,取决于是否被土壤胶体所吸附以及吸附的牢固程度。
2、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包括吸附与解吸附、渗滤、挥发和降解。其中,吸附和解吸附是决定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行为的关键过程。
第十四讲 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在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微生物数量、呼吸强度、硝化速率、土壤酶活性等几个方面,其中首先表现在( )的变化上。
a、微生物数量
b、呼吸强度
c、土壤酶活性
d、硝化速率
2、在许多情况下,土壤重金属污染地区的作物受害程度和体内重金属积累量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总浓度和该元素在土壤中某种形态的含量相关。
3、某些性质稳定的污染物可以在土壤表层不断蓄积,其原因在于土壤的胶体吸附作用。
4、镉阻碍小麦叶片中叶绿素的生成,使得叶片泛黄,此毒作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镉可与巯基相结合从而对多种酶的功能产生影响。
5、土壤污染物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等过程,进入人体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第十五讲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5.1 水体污染及自净随堂测验1、生活污水中的磷、硫主要来自于洗涤剂的使用。生产污水主要是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2、水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第十五讲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美国伊利湖中的一种底栖动物因接触化学污染物而对其他不利环境因素的适应性显著降低,属于水中的污染物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2、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具有强烈的促癌效应。“水华”产生的藻毒素造成的最大危害是引起鱼类死亡,使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1、决定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的最终分布的是( )。
a、血流量
b、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c、组织细胞的数量
d、其他因素
2、人喝酒“上脸”是因为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等现象。由此可知,喝酒脸红的人可能缺乏( )。
a、乙醇脱氢酶
b、乙醛脱氢酶
c、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d、胺氧化酶
3、有机磷农药中毒是由于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积聚,后者与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m型受体)和烟碱型胆碱能受体(n型受体)结合,引发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神经症状。从毒性作用的机理来看,这属于( )。
a、细胞膜损伤
b、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c、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
d、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4、制定人接触该化学物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主要毒理学依据是( )。
a、急性毒性试验
b、亚慢性毒性试验
c、慢性毒性试验
d、局部作用试验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的形成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和浸润和转移阶段。
b、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起着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在环境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
c、多数化学致癌物都是亲电子剂,即分子结构中有正碳原子等亲电子基团的一类化合物,易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
d、致癌试验是检验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或诱发肿瘤作用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有时可与慢性毒性试验同时进行。
6、根据k区理论,下列哪种多环芳烃的致癌性最强?( )
a、k区活泼,l区活泼
b、k区不活泼,l区活泼
c、k区活泼,l区不活泼
d、k区不活泼,l区不活泼
7、列关于芳香胺说法错误的是( )。
a、膀胱是芳香胺致癌的靶器官。
b、豚鼠缺乏n-羟化酶,但是由于其具有酯化酶,所以芳香胺能够诱发其癌症。
c、芳香胺是脂溶性的,而其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是水溶性的。
d、芳香胺类化合物大多能氧化血红蛋白成为高铁血红蛋白面失去携氧的功能,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曲霉毒素属于剧毒毒物,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b、黄曲霉毒素b1为间接致癌物,在肝细胞内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氧化后才能致癌。
c、人dna等生物大分子在和烷化剂作用后会发生烷基化,由此可产生两种作用:一是碱基配对性质发生改变:二是产生去嘌呤作用。这两种作用均有可能引起突变。
d、pcbs是持久性污染物,如果其在环境中浓度被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其对人和动物的影响很小,因此应该控制pcbs的使用与排放,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9、下列哪种元素在除肺外的脏器中,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
a、镉
b、铬
c、砷
d、汞
10、( )是毛细血管毒物
a、镉
b、铬
c、砷
d、汞
11、在建立纳米毒理学研究模型时,除剂量效应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 )对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影响。
a、纳米特性如尺寸、表面性质等
b、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时的形态
c、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富集状态
d、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
12、纳米材料产生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前提是其( ),决定了它们导致系统毒性或机体损伤的程度。
a、体内吸收
b、在细胞内的迁移
c、物理化学特性
d、被细胞吸附
13、水中( )含量的动态变化反映着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程度。
a、二氧化碳
b、微生物
c、溶解氧
d、藻类
14、下列属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的是( )。
a、有机氯农药在风的作用下在大气中扩散
b、裸露的尾矿中的重金属在降水淋溶作用下进入河流
c、南极企鹅捕食鱼后吸收了鱼体内的ddt
d、环境中的塑料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纳米塑料”,最终进入海洋中被海洋生物吸收
15、下列属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的是( )。
a、二氧化硫在光化学氧化和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作用下转化为三氧化硫,再溶于大气中的水形成硫酸或硫酸盐
b、溢入海洋水面的油膜,在太阳光的作用下降解
c、进入土壤的对硫磷和马拉硫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酰胺键和酯键断裂
d、温度计破碎后,汞蒸气后扩散到室外
16、下列因素能影响环境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是( )。
a、环境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b、机体状况
c、染毒条件和环境因素
d、环境化学物的物理性质
17、甲基汞能长期保存在鱼体中是因为( )。
a、鱼体中汞的转化和排出较为缓慢
b、鱼体内甲基汞的浓度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c、任何形式的汞均可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
d、甲基汞脂溶性较强
18、下列元素中,可引起贫血的有( )。
a、镉
b、铬
c、铅
d、汞
19、下列元素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是( )。
a、镉
b、铬
c、铅
d、砷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中的铅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贫血。
b、环境中的镉主要从皮肤,其次从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
c、镉是重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d、铅对大多数生物均有毒。
21、下列关于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六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三价铬化合物毒性最强
c、六价铬通过红细胞膜的能力很强,三价铬不能进入红细胞
d、六价铬和三价铬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
22、下列关于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慢性砷中毒与组织中含有大量富巯基的角蛋白有关。
b、砷化合物在低浓度下可促进对人血淋巴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
c、在许多生化反应中,砷酸可与磷酸竞争并代替磷酸。
d、砷酸可以抑制糖酵解的进行和atp的形成。
23、农药残留包括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 )。
a、农药原体
b、农药有毒代谢物
c、农药降解产物
d、农药中的杂质
24、( )进入机体后,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
a、有机氯农药
b、有机磷农药
c、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d、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5、下列关于有机氯农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机氯农药可通过诱导作用,影响对体内酶的活性和固醇激素代谢。
b、有机氯农药的主要靶器官是内分泌系统。
c、有机氯农药对人体危害的特点是有蓄积性和长期效应。
d、有机氯农药可诱发肿瘤。
26、下列关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中毒症状相似。
b、二者都是胆碱酯酶的抑制剂,与胆碱酯酶结合可逆。
c、二者引起中毒后,在短时间内停止接触便能恢复常态。
d、进入机体后,有机磷化合物以磷酸根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氨基甲酸酯化合物以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形成复合物。
27、按照来源的edcs可分为( )三大类。
a、农药
b、工业化合物
c、植物雌激素
d、拟天然激素
28、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原因在于其( )。
a、不易沉降
b、吸附能力较强
c、易进入呼吸道深部直达肺泡壁
d、含有的毒物浓度大、种类多
29、能和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的气体有( )。
a、no2
b、no
c、co
d、o3
30、土壤污染具有以下( )特点。
a、隐蔽性
b、反复性
c、蓄积性
d、难恢复
31、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于( )。
a、优势种群的改变
b、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c、微生物活性降低
d、微生物的种类减少
32、生活污水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有( )。
a、氮
b、磷
c、钾
d、硫
33、蓝藻中的螺旋藻属和小颤藻可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生存,而硅藻中的等片藻和绿藻中的凹顶鼓藻属则喜欢在清洁的水体中生活。这表明了( )。
a、水中的污染物能在各个层面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b、不同种群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水体的污染状况。
c、某些污染物能够影响生物体内的dna等。
d、不同种群对水污染的敏感性和耐性不同。
34、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35、在社会生产和物质流通过程中,各种人为的机械搬运污染物的行为已成为污染物迁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36、光化学烟雾属于一次污染物。
37、在二室模型中,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机体之中。
38、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4种类型的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其中氧化和还原属于第一相反应,水解和结合属于第二相反应。
39、葡萄糖醛酸结合是体内最常见的一种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是体内糖类的正常代谢产物,含有羟基、氨基、羧基和某些带巯基的外来化学物质,都能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40、根据外源性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2003),大鼠一次经口ld50为500 mg/kg及以上可判断化学物为微毒。
41、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42、肝小叶不同区的肝实质细胞酶系活性与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如以细胞色素p- 450为代表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在中央静脉附近的肝细胞内含量最高,而周边区则较少,所以凡通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活化的肝脏毒物都可诱发肝小叶中心性坏死。
43、同一化学物的不同旋光异构体由于其化学式和官能团都相同,所以毒性也相同。
44、由于毛发是皮肤的附属器,所以在经皮肤染毒前,不能除去染毒部位的被毛。
45、对实验动物进行处死,总的要求是尽量快速,不使动物机体发生与毒理实验无关的病理变化、操作简便为原则。同时这也是实验动物伦理的需要,避免实验动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46、急性毒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最低致死量(或浓度),急性中毒阈剂量(或浓度)。
47、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下一代。
48、ames试验原理是突变型菌株具有合成组氨酸的能力,可在低营养的培养基(即不含或少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野生型不具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故不能在低营养的培养基上生长,据此来检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49、人类肿瘤发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因素。
50、低剂量暴露的兴奋效应(hormesis)是指某些化学、物理因素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群体产生兴奋效应(保护效应)而在高剂量时产生抑制效应(损害效应)的现象。
51、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cyp-450s)在环境化学物的对机体的毒性以及机体对环境化学物的代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52、苯并(a)芘致癌机理是其经过代谢过后能形成亲电子性的正碳离子,成为亲电子性终致癌物。
53、人体内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场所是胃,胃液的酸性环境有利于n-亚硝基的生物合成。
54、烷化剂是间接致癌物,在活体组织的生理情况下,烷化剂可形成活性阳离子,即碳正离子,它是借和烷基结合的基团的强烈电子吸引力而形成。
55、金属汞在脑组织被氧化形成二价汞离子后,脂溶性增强,从而在脑组织中蓄积。
56、体内的铅主要蓄积在骨骼中。
57、衡量农药毒性强弱的常用指标为急性毒性。
58、因正常人体中胆碱酯酶的含量超过了生理需要量,故极少量的有机磷化合物进入体内不会引起中毒。
59、有机磷农药在哺乳动物体内最重要的结合反应是与葡萄糖醛酸和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60、除草剂的环境毒理主要表现为对人和动物的不安全性危害。
61、内分泌干扰物种类繁多,产量巨大,在环境中残留期长。
62、放射线可首先将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电离,生成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和分子产物再与机体的有机成分作用。
63、颗粒物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及细颗粒物。其中,细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等于2.5μm、能被吸入人体下呼吸道深部直至肺泡的颗粒物。
64、so2易溶于水,在呼吸道中被鼻腔和上呼吸道黏膜吸收后易进入呼吸道深部。
65、重金属被包含于矿物颗粒或有机胶体内,或被吸附于无机、有机悬浮物上,随土壤水分流动而被迁移转化属于化学、物理迁移。
66、土壤对某种重金属的容纳量即对作物能产生有害影响时的该种重金属含量。
67、某种污染物对一种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对另外一种微生物的生长却可能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代谢途径的差异。
68、工业废水具有产生量最大,污染范围广等特点,因而工业废水是水体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
69、赤潮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淡水污染现象。大量含有氮、磷等的有机污水的排放刺激了某些单细胞的鞭毛藻类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使水体颜色改变,恶化水体环境。
猜你喜欢
- 2022-12-05 20:33
- 2022-12-05 20:29
- 2022-12-05 20:10
- 2022-12-05 20:00
- 2022-12-05 19:55
- 2022-12-05 19:40
- 2022-12-05 19:27
- 2022-12-05 19:26
- 2022-12-05 18:21
- 2022-12-05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