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题库

中国大学mooc刑法学(一)最新考试答案-k8凯发

欢迎来访!

k8凯发-凯发官网入口名华慕课问答 正文

作者2022-12-05 09:18:46名华慕课问答 78 ℃0 评论
第一章 刑法概说

第一章 单元测试

1、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称为( )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
    c、刑法典
    d、刑法通则

2、不满( )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a、12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3、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是( )
    a、历史解释
    b、比较解释
    c、补正解释
    d、当然解释

4、关于刑法的解释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的说明
    b、任何刑法都有解释的必要
    c、对刑法的解释结论并非都具有效力
    d、刑法解释可以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5、《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对( )的规定。
    a、属人管辖原则
    b、保护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6、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 )
    a、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b、追究刑事责任
    c、刑法具有溯及力
    d、由法院根据情况判断

7、下列不属于对国外犯适用的原则是( )
    a、属人管辖原则
    b、保护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8、犯罪的本质是对( )的侵犯。
    a、权利
    b、利益
    c、法益
    d、制度

9、下列关于刑法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
    b、刑法属于刑事法
    c、刑法属于程序法
    d、刑法属于公法

10、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 )
    a、亲告罪
    b、非亲告罪
    c、身份犯
    d、非身份犯

1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
    a、平等地裁量刑罚
    b、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c、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d、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e、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12、《刑法》第10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 )
    a、应当减轻处罚
    b、应当免除处罚
    c、可以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处罚

13、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罪刑法定原则
    b、有罪追溯原则
    c、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d、罪刑相适应原则

1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是( )
    a、定罪上一律平等
    b、量刑上一律平等
    c、相同阶级的人适用法律平等
    d、行刑上一律平等

1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表现是( )
    a、轻罪轻罚
    b、重罪重罚
    c、罪刑相称
    d、罚当其罪

16、下列哪些犯罪行为应实行属地管辖原则( )
    a、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b、中国人乘坐外国船舶,当船舶行驶于公海上时实施犯罪行为
    c、外国人乘坐中国民航飞机进入法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d、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在外国实施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17、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按照文理解释,可将丈夫强行与妻子性交的行为解释为“强奸妇女”
    b、《刑法》对抢劫罪与强奸罪的手段行为均使用了“暴力、胁迫”的表述,且二罪的法定刑相同,故对二罪中的“暴力、胁迫”应作相同解释
    c、既然将为了自己饲养而抢劫他人宠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劫罪,那么,根据当然解释,对为了自己收养而抢劫他人婴儿的行为更应认定为抢劫罪,否则会导致罪刑不均衡
    d、对中止犯中的“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既可解释为自动采取措施使得犯罪结果未发生;也可解释为自动采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措施,而不管犯罪结果是否发生

第二章 犯罪客体及犯罪客观方面

第二章 “犯罪客体”测试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

3、犯罪直接客体又分为一般客体和复杂客体。( )

4、研究犯罪的一般客体,就是把刑法保护的所有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 )

5、我国刑法将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大类。( )

6、犯罪的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者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整体。( )

7、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

第二章 “犯罪客观方面”测试

1、甲、乙均为成年人,甲会游泳,乙不会。甲提出愿意教乙游泳,并保证乙的安全。在学游泳的过程中,甲因上班原因,提出中止教学,要乙上岸一同回去。乙因游兴正浓,不愿上岸,要甲先回。结果甲离去后,乙溺水身亡。对此,甲的行为( )。
    a、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b、已构成玩忽职守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c、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d、不构成犯罪,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条件

2、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3、犯罪行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即(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

4、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是( )
    a、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
    b、行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
    c、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而不履行该职务
    d、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特定义务,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5、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6、关于不作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 犯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

7、某乙在黑暗中误入某甲的院内,某甲的猛犬向某乙进行攻击。某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后来,某乙被咬伤要害死亡。某甲的行为:( )
    a、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纯正的不作为犯

8、甲某与乙某(女)结婚多年,甲与丙有外遇,随向乙提出离婚。乙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你要继续和丙来往就自杀。争吵后,乙某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一瓶农药,又走进了甲某房间。此时,甲某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甲某走后很长时间,乙某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关于本案:( )
    a、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b、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如果甲某构成遗弃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d、甲某不构成遗弃罪

9、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10、下列哪些情况可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 )
    a、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
    b、甲为了替自己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在罪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砍死。
    c、甲遭遇乙某抢劫,在乙某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摔死。
    d、甲用刀扎伤乙某,当时地处深山,甲背乙走两天两夜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到医院之后,乙才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1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

12、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

13、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14、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

15、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

16、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

17、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 )

18、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

19、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

20、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

第三章 犯罪主体

第三章 “犯罪主体”测试

1、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强奸罪
    b、抢劫罪
    c、爆炸罪
    d、盗窃罪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关于盲人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可以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75周岁的老人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故意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过失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死刑不适用于
    a、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
    b、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6、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的是四分法,即将刑事责任能力区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四种情况。

7、对14周岁生日当天实施危害行为的,应视为不满14周岁,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8、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9、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10、抑郁症患者是精神病人,因此无论其是否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

11、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老人一律不适用死刑。

12、只有对于被判拘役的犯罪分子,如果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且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可以宣告缓刑。

1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原则,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14、并不是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所有犯罪,单位都能构成。

第四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四章 “犯罪主观方面”测试

1、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
    b、犯罪人对自己危害行为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
    c、犯罪人对自己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人对自己危害行为及由此所造成的客观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甲欲杀妻子乙,就在妻子的饭中下毒。甲预见到妻子有可能喂饭给儿子,但是由于杀妻心切所以放任之,结果母子同时吃了有毒的饭,均中毒死亡。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对妻子、儿子都是直接故意
    b、对妻子、儿子都是间接故意
    c、对妻子是直接故意、对儿子是间接故意
    d、对妻子是间接故意、对儿子是直接故意

3、甲开车不小心撞伤乙,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乙拖入路边的树林。最终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乙的死忘,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4、甲为灌溉麦田,用潜水泵从麦田的南侧沙河引水。为避免大堤上过往的车辆和行人碾压电线,甲把电线分别挂在大堤两侧高约2米的树上。某日,因刮风,电线下垂,导致乙行车路经此地时被勾住脖子而死亡。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直接故意

5、某建筑工地负责人甲为防止有人侵入工地偷钢材,在工地周围拉电网,并在电网前设置了警示标记。一日晚,乙偷钢材不慎确电,经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甲在封闭的高速公路行使时,突然一行人横穿马路,甲刹车不及,将该行人撞死。甲的心理态度属于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没有任何罪过形式

7、甲男明知乙女由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幻觉犯,不构成强奸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8、甲意欲杀死与其妻通奸的乙。一日,甲谎称进山打猎,半路返回,在自家大门对面树丛中守候。深夜,甲见一人敲其家门,便开枪射击,未料到被打死的是前来报丧的妻弟。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意外事件
    b、故意杀人罪既遂
    c、故意杀人罪未遂
    d、过失致人死亡罪

9、甲想用砒霜杀乙,但误将白糖当作砒霜,结果乙安然无恙。那么甲的行为如何评价?
    a、意外事件
    b、不可抗力
    c、故意杀人罪未遂
    d、无罪

10、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都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态度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b、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犯罪目的来源于犯罪动机
    c、犯罪动机侧重表明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侧重客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
    d、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

11、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12、雨夜,汽车司机甲在农村稻田边的小路开车,从一个塑料布上驶过,轧死了塑料布下的一个精神病人。司机以为是附近农民的稻谷,这属于意外事件。

第五章 正当行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第五章 “正当行为”及“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测试

1、甲抢劫出租车司机乙,用匕首刺乙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乙发动汽车追赶,在甲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乙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
    b、正当防卫
    c、紧急避险
    d、自救行为

2、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处罚。
    a、应当从轻或减轻
    b、可以从轻或减轻
    c、应当免除或减轻
    d、可以免除或减轻

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在抢劫犯抢劫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夺回财物,由于抢劫者的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所以这种追击抢回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没有养殖的一般水塘,但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依法不承担刑事责任

5、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
    a、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c、只能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d、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大于或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6、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未完成形态存在于( )过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7、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犯罪未遂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
    a、提刀在剧院里寻找仇人
    b、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察
    c、守候在被害人回家的路人
    d、将毒药投入被害人的饭碗中

9、甲扬言要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0、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其行为构成(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犯罪未遂

11、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造成损害的,( )
    a、应当免除;应当减轻
    b、可以免除;可以减轻
    c、可以免除;应当减轻
    d、应当免除;可以减轻

12、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3、甲在市郊僻静处遇一青年妇女乙,突然将乙抱住,正欲实施强奸,这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于是甲被迫停止了犯罪,甲的行为是(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4、甲欲杀死乙,向乙连砍数刀后见乙倒地没有再动,以为乙已死,遂逃离现场。后乙被人及时抢救未死。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实行终了的未遂
    d、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15、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从轻或者免除
    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16、小偷打开了财务室的保险柜,但柜中空无分文。小偷的行为是( )
    a、盗窃既遂
    b、不构成犯罪
    c、手段不能犯未遂
    d、对象不能犯未遂

17、关于正当行为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形式上具备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
    b、实质上不符合该种犯罪的构成特征
    c、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
    d、对社会有利无害

18、关于正当防卫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b、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实施的正当、合法行为
    c、正当防卫在任何情况下对不法侵害者的损害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d、正当防卫是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积极手段

19、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需要从以下哪几个方面予以界定
    a、防卫主体
    b、防卫起因
    c、防卫时间
    d、防卫限度

20、关于防卫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正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明确认识,并希望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
    b、正当防卫意图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两方面
    c、防卫认识是确定防卫意图的关键
    d、成立正当防卫不需要在主观上以制止不法侵害为目的

21、刑法中的“避险不适时”是指
    a、事先避险
    b、事中避险
    c、事后避险
    d、假想避险

22、关于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来源多种多样
    b、紧急避险是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是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c、紧急避险只能是排除危险的最后手段,正当防卫没有此限制
    d、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综合考虑、整体判断

23、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下列人员
    a、职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b、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c、家庭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d、负有抚养义务的人

24、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
    a、犯罪预备阶段
    b、犯罪实行阶段
    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d、犯罪行为已经造成犯罪结果的情况下

25、甲乙两人素有私仇,甲预谋利用乙性格暴怒的缺点,加害报复,在乙身旁指桑骂槐,果然将乙激怒,乙则动手打甲,甲立即反击,将乙打成重伤。甲的反击属于正当防卫。

26、在他人抢劫自己盗窃所得的赃款时,以防卫手段保护自己盗窃所得的赃款,是正当防卫。

27、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任何公民都有权进行正当防卫;面对正发发生的危险,不一定任何公民都有权实行紧急避险。

28、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9、甲误将白糖当作砒霜去杀乙,属于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30、犯罪既遂是指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达到了犯罪目的。

31、在着手实行犯罪过程中,凡是因为外界因素影响而停止犯罪的,一律构成犯罪未遂。

第六章 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

第六章 “一罪与数罪”测试

1、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犯罪对象的个数
    b、犯罪行为的个数
    c、犯罪构成的个数
    d、行为人犯罪意思的个数

2、甲出于概括盗窃故意,在10天之内连续在夜间盗窃8户人家的大量财物,甲属于( )
    a、继续犯
    b、连续犯
    c、吸收犯
    d、集合犯

3、甲怀疑女友乙有外遇,便将乙关在房间里,断绝了乙与外界的联系,还时常殴打乙,为了防止乙逃跑,甲将乙的衣物全部扔掉。甲属于( )
    a、继续犯
    b、连续犯
    c、吸收犯
    d、集合犯

4、《日本刑法典》第241条规定“犯强盗罪,而又强奸妇女者”,构成强盗强奸罪,这属于( )
    a、吸收犯
    b、结合犯
    c、集合犯
    d、牵连犯

5、甲非法制造枪支,并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
    a、结合犯
    b、集合犯
    c、牵连犯
    d、吸收犯

6、法条竞合犯的是指( )
    a、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
    b、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在内容上具有重合或者包容关系的刑法条文
    c、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
    d、数个行为触犯数个在内容上具有重合或者包容关系的刑法条文

7、甲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伪造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两罪并罚
    b、以伪造证件罪定罪处罚
    c、依照牵连犯的处理原则择一重罪
    d、以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

8、甲在乘车过程中盗窃了乙的钱包,钱包中有现金3000元和一张信用卡。甲不知道卡内是否有钱,遂到一商城用信用卡尝试刷卡购物,证实卡内有金额后便疯狂购物达10000元。下列选项中对甲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
    a、诈骗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盗窃罪
    d、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

9、下列哪些犯罪行为,应当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 )
    a、收买被拐的妇女,强行和她发生性关系
    b、强奸妇女后迫使其卖淫
    c、在强奸妇女过程中致使其死亡
    d、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奸淫

10、甲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在明知其所经销的电器产品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仍然大量进货销售,销售金额总计达到180万元。一企业因使用这种电器而导致短路,引起火灾,造成3人轻伤,部分厂房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下列关于甲的行为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应当数罪并罚
    b、构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c、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d、应按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中的一个重罪定罪处罚

11、实质的一罪包括( )
    a、结合犯
    b、结果加重犯
    c、想象竞合犯
    d、吸收犯

12、处断的一罪包括( )
    a、连续犯
    b、牵连犯
    c、继续犯
    d、吸收犯

13、下列法规中,哪些选项属于法条的竞合?
    a、破坏军婚罪和重婚罪的法条
    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故意泄漏军事秘密罪的法条
    c、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
    d、诈骗罪与抢劫罪的法条

14、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成立故意杀人罪
    b、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实行并罚
    c、成立故意杀人罪和和过失致人重伤罪,实行并罚
    d、成立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15、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结果加重犯中,一个犯罪行为导致了两个犯罪结果,其中有一个是加重结果
    b、结果加重犯的成立需要有刑法分则条文的明确规定
    c、结果加重犯中,对于加重结果有可能出于犯罪故意的主观心理态度
    d、结果加重犯是实质数罪,处断上的一罪

16、我国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属于结果加重犯

第六章 ”共同犯罪“测试

1、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甲负责调查地形,乙负责望风,丙负责入室行窃。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
    a、犯罪集团
    b、必要的共同犯罪
    c、简单的共同犯罪
    d、复杂的共同犯罪

2、甲赌博成性,先后欠下乙赌债2万元,并向丙借下高利贷1万元,乙和丙多次催要未果,遂劫持了甲的妻子,并向甲宣称,如果甲再不还钱的话就会强奸甲妻。后乙趁丙出门买饭时强奸了甲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构成绑架罪共犯,乙单独成立强奸罪
    b、乙、丙构成非法拘禁罪共犯,乙单独成立强奸罪
    c、乙、丙构成非法拘禁罪、强奸罪共犯
    d、乙、丙构成敲诈勒索罪、强奸罪

3、甲盗窃了摩托车一辆,价值10000余元,交予朋友乙帮助销售。乙明知是甲盗窃的赃物,仍将摩托车卖给了不知情的丙。乙的行为( )
    a、与甲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b、不构成犯罪
    c、独立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
    d、独立构成洗钱罪

4、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乙误为真,逐瞄准乙扣动扳机,结果导致乙中弹身亡。对于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的行为构成共同故意犯罪
    b、不能与甲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应单独以过失犯罪论处
    c、与甲的行为构成共同过失犯罪
    d、不构成犯罪

5、王某教唆李某去抢劫银行,李某接受教唆后因害怕受惩罚,未去银行抢劫。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王某和李某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b、王某和李某均无罪
    c、王某无罪,李某承担抢劫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d、李某无罪,王某承担抢劫罪(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6、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 )
    a、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b、按照其所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c、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d、从重处罚

7、在共同犯罪中,教唆犯( )
    a、都是主犯
    b、都是从犯
    c、有的是主犯,有的是从犯
    d、都是首要分子

8、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 )
    a、从轻处罚
    b、不处罚
    c、减轻处罚
    d、从轻或减轻处罚

9、对向性共同犯罪指基于二人以上的互相对向行为构成的犯罪。关于对向性共同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触犯的罪名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各自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
    c、双方的对向行为互相依存而成立
    d、双方的刑事责任完全相同

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哪些人不是我国刑法中所划分的共同犯罪人?( )
    a、首要分子
    b、主犯
    c、帮助犯
    d、教唆犯

11、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12、甲、乙、丙三人为某公司员工,同为仓库管理员。一天夜里,三人在仓库值夜班,因觉得没事就开始玩牌,结果无意间丢弃的烟头引燃了大火,等三人发现时火势已经无法控制,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人的行为属于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不负刑事责任。

13、对于我国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成立犯罪集团为要件的必要共同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应依照刑法分则相关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理,不适用刑罚总则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条款。

14、共同犯罪的主犯就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15、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6、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7、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第七章 刑罚/主刑

第七章 “刑罚的概说与种类”测试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管制的期限为( )
    a、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b、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c、六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d、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2、下列关于拘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b、剥夺自由的期限较短
    c、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d、不得享受任何待遇

3、甲因为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1年,服刑2年时,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被减为8年有期徒刑,那么甲还需要关押( )
    a、4年
    b、5年
    c、6年
    d、7年

4、以没收财产偿还债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必须是犯罪分子在财产被没收以前所负的债务
    b、偿还的债务包括正当债务和不正当债务
    c、所负的债务需要以没收财产偿还
    d、必须经债权人的请求

5、根据刑罚的功效、作用和对象范围的不同,刑罚具有以下哪些方面的功能?( )
    a、威慑功能
    b、改造功能
    c、教育功能
    d、剥夺功能

6、下列关于主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附加适用主刑
    b、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
    c、主刑是一类刑罚方法
    d、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7、下列关于管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犯罪分子不关押
    b、完全限制犯罪分子的自由
    c、对犯罪分子自由的限制有一定的期限
    d、对被判处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

8、( )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9、下列关于有期徒刑说法正确的是( )
    a、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b、有一定期限
    c、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进行
    d、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10、无期徒刑虽然和有期徒刑都是剥夺自由的刑罚方法,但是两者有严格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期徒刑剥夺终身自由,有期徒刑有期限地剥夺自由
    b、无期徒刑只适用于犯有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有期徒刑也可以适用与犯有较轻罪行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判处有期徒刑则不一定
    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参加劳动和改造,被判处有期徒刑则不一定

11、下列关于附加刑说法正确的是( )
    a、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b、附加刑不能独立适用
    c、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d、附加刑具体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12、应当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包括( )
    a、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对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对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犯罪分子

13、下列关于没收财产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收财产的范围是包括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和家属所有的财产
    b、没收财产的范围可以是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部
    c、没收财产不一定要一次性没收,可以分期执行或减免
    d、没收财产只能附加适用

14、犯罪引起刑罚的产生,刑罚是对犯罪的否定。犯罪与刑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5、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16、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预防对象具有一致性,都是犯罪分子。

17、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18、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19、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均不适用死刑。

20、死刑和死刑缓期执行均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和核准。

21、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22、对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

23、驱逐出境仅适用犯罪的外国人。

24、非刑罚处理方法对犯罪分子适用,但不具有刑罚的性质,如训诫。

第十章 缓刑/减刑/假释/追诉时效

模拟期末考试(客观题)

1、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和保护原则
    c、属地原则和普通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3、故意伤害致死与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别是
    a、犯罪的目的不同
    b、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
    c、使用的手段不同
    d、打击的部位不同

4、复杂客体是指
    a、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c、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个以上的犯罪对象
    d、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

5、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继续进行下去,而行为人误认为不能,因而停止犯罪行为的,应当认定为
    a、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

6、在共同犯罪中,如果被教唆人着手后中止犯罪,教唆犯应负犯罪( )的责任。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7、罚金刑的执行机关是
    a、公安机关
    b、监狱
    c、法院
    d、检察院

8、万某犯某罪,应判处有期徒刑7年,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对万某的追诉时效是
    a、7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9、刑罚特殊预防的目的是
    a、预防社会上的危险分子犯罪
    b、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
    c、预防违法分子犯罪
    d、预防社会上一般人犯罪

10、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
    a、发给一定报酬
    b、同工同酬
    c、不发给报酬
    d、发给部分工资

11、下列哪一项属于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共同犯罪的主犯
    a、张小强,受人胁迫加入某盗窃集团,为该集团“后勤部科员”,为集团提供作案工具及进行销赃。
    b、李大嘴,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参与者,没有组织、策划、指挥该犯罪。
    c、胡二麻,某抢劫、抢夺集团的“军师”,集团的每次犯罪均由其组织策划,但其从未亲自参与。
    d、郭仁靖,受“老大”邸某约请与另外四人一起参与殴斗廖某,打了两拳即离开,之后邸某等人竟将廖某殴打致死。

12、国家工作人员胡某贪污公款18万元,在罪行尚未被发觉前逃到朋友汤某处。其间,胡某写了一封信,交代了自己的罪行、赃款去向,准备先托汤某将其向原单位党委呈交,自己处理完一些事情之后随即去投案。但汤某怀有报复胡某之心,遂将信件销毁,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揭发胡某罪行,隐患了胡某写信的情节。胡某潜逃,后终因生计困窘,在前往检察院投案途中被公安人员抓获,依其口供从汤某处搜得投案信残余,胡某也供述了自己的罪行。问胡某的行为
    a、属于一般自首 ,完全满足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b、在胡某未被抓获前既未投案又未如实交待罪行,不能算自首,只有被抓获后的行为才算是特殊自首。
    c、不属于自首,因胡某不是主动投案,而是被抓获的。
    d、不属于自首,因胡某被抓获后交待的罪行实际是汤某已检举的司法部门已经掌握的罪行。

13、施某犯贪污罪,被判无期徒刑。服刑12年后,因表现良好而获假释。在假释考验期内的第6年,施某故意致人重伤,被判刑9年。根据刑法规定,对施某应撤销假释,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对施某应适用何种刑罚幅度或刑种?
    a、应在9年以上20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b、应在9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c、应在12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d、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14、王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考虑其有积极退赃并检举他人犯罪的情节,决定宣告缓刑3年。考验期满后,公安机关又查获王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交通肇事罪。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处理
    a、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交通肇事罪处罚
    b、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c、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前罪与后罪数罪并罚
    d、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

15、林某因犯强奸罪被判有其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有期徒刑从1989年7月1日起执行,对甲实际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间为
    a、1989年7月1日至1992年6月30日
    b、199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c、1989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d、198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16、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
    a、犯罪行为
    b、犯罪结果
    c、犯罪对象
    d、特定的时间、地点

17、下列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的是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18、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a、15周岁的甲聚众斗殴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重视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克
    d、15周岁的丁强奸幼女

19、张某犯侮辱罪,由于犯罪情节轻微,法院认为不需要判处刑罚,并对其做出了一定的处理。在下列的各种处理措施中,合法适当的有
    a、对张某予以训诫
    b、责令张某具结悔过
    c、责令张某赔礼道歉
    d、建议有关的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20、余某教唆某工厂保管员刘某要值班时让其潜入仓库。余某因此盗得大批财物,销赃后分了400元赃款给刘某。余某、刘某的行为构成了
    a、两人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余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刘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c、两人的行为构成了职务侵占罪的共同犯罪
    d、余某是盗窃罪的主犯,刘某是盗窃罪的从犯

21、下列关于假释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对于因杀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当他们被减刑后,如果剩余刑期低于十年有期徒刑,则可以假释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c、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
    d、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

模拟期末考试(主观题)

1、简答题: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简答题:简答犯罪预备与犯罪表示的区别。

3、简答题:简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4、案例分析题: 白某承包了5亩瓜田,为防止獾子啃食瓜秧,将拌有“3911”(钾拌磷)农药的三枚鸡蛋投放在自家瓜田。2009年5月26日,村民佟某带其女莫某(4周岁)到菜地拔苗,莫某到相邻瓜田玩耍,误食有毒鸡蛋,身亡。 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瓜田远离村民居住地,且投放鸡蛋的地点在瓜田深处,地头已设置栅栏等障碍物。案发当时瓜苗仅二寸高,尚未突出覆盖其上的农用薄膜,不足以吸引他人前往。另有证据证实,“3911”农药气味很大,鸡蛋拌完农药投放到西瓜地里后是破损的,农药味很明显。 关于白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有几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白某将有毒鸡蛋投放在瓜田里,其主观目的是为防止獾子啃食瓜秧,不是为了伤人;对有人误食的后果,白某虽已预见,但其认为瓜田深处的鸡蛋是不会有人捡食的,对于莫某误食死亡的后果,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因此,白某的行为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过失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以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后果严重的行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第二种意见认为,白某投放危险物质的地点远离村民居住地,案发当时瓜苗不足以吸引他人前往,且白某已设置障碍物,故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但白某忽视了特殊群体的认知能力,其行为导致了幼童误食死亡的后果,具有社会危害性,其主观方面表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过失致他人死亡的行为。本罪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致人死亡的行为;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本罪主观上表现为过失。) 第三种意见认为,白某投放有毒鸡蛋的行为是故意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致人死亡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属间接故意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罪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本罪客观要件为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本罪主观要件是故意。) 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原因。

5、论述题:试论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各自刑事责任。

猜你喜欢

  • 2022-12-05 20:26
  • 2022-12-05 20:24
  • 2022-12-05 20:18
  • 2022-12-05 20:16
  • 2022-12-05 20:14
  • 2022-12-05 19:55
  • 2022-12-05 19:44
  • 2022-12-05 19:42
  • 2022-12-05 19:33
  • 2022-12-05 19:32
网站分类
最新发表
标签列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