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单元测验随堂测验1、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 )网络的规模.
a、大众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际传播
d、群体传播
2、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信息存储的位置,而不是信息本身,这也被称为:
a、谷歌效应
b、马太效应
c、茧房效应
d、木桶效应
3、web2.0时代的特征是:
a、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
b、关系成为传播渠道
c、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
d、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
4、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
a、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b、碎片化信息成为主流
c、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d、主角是运营者,而不是网站的用户
5、万物互联时代,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场空间”的迁移,这带来了哪些现象?
a、原生态直播
b、自媒体直播
c、卷入式体验
d、个性化传播
6、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包括:
a、语音交互技术
b、手势或体感交互技术
c、面部识别交互技术
d、视线交互技术
7、人们在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中的共识包括:
a、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
b、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c、认为应当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
d、要方便网友们在网上分享信息
8、媒介融合包括( )等方面的融合。
a、技术融合
b、业务融合
c、平台与市场融合
d、机构融合
9、场景变量指的是不同场景下人们的特定需求,以及相关行为方式.
10、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单元测验1、基于( )进行的点对点的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传播效果就更好。
a、强关系
b、弱关系
c、线下关系
d、线上关系
2、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格拉姆的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要想彼此相识,最多需要( )个人际中转。
a、4
b、5
c、6
d、7
3、维基传播是以( )为中心的多对多协同。
a、人际
b、网络
c、技术
d、内容
4、维基最重要的应用方向就是进行( )生产。
a、关系
b、新闻
c、商品
d、知识
5、在某些情况下,微博可以进行( ),例如微博中发起的“随手拍拯救被拐儿童”活动、微博助农活动、各种捐款活动等。
a、社会动员
b、舆论监督
c、扩展社交
d、印象管理
6、微博是一种以内容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连接,它的传播结构是( )
a、平台中心+内容关联
b、多元中心+内容关联
c、个人中心+内容关联
d、机构中心+内容关联
7、微信与微博传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微博强调满足人们的公共信息诉求,而微信则调强满足( )关系诉求。
a、私人
b、公共
c、群体
d、社会
8、微信平台的公众号、朋友圈和群,从一定角度反映社会生态和舆论动向,这是它的( )。
a、社会价值
b、媒体价值
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
9、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商业服务,都以对微博用户的( )的分析为基础。
a、行为
b、态度
c、意见
d、学历
e、职位
10、微信群要想保持活跃度,需要在( )方面做文章。
a、刺激群
b、群内仪式
c、k8凯发的线下活动
d、参与游戏
e、多发文章
11、微信平台上多重信息圈,包括( )产生的关联效应。
a、公众号
b、朋友圈
c、群
d、扫一扫
e、摇一摇
12、社交互动性直播体现出( )的功能。
a、专业生产
b、个性化推荐
c、表演
d、在场感
e、陪伴
13、网络流行的说法是:“强关系带来爱,弱关系带来钱”,说明不同的人际距离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交功效。
14、从长远来看,“大规模专业化改变一切”。
15、微博作为社会生态系统,发挥社会生活状态的传感器作用。
16、微博是典型的无尺度网络。
17、拥有大量连接的活跃用户,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连接会越来越多,也就是富者愈富;完全草根化的社交网络并不现实。
18、无论是人与内容、人与服务,还是人与物的连接,都是以人与信息的连接为基础的。
19、表情包流动的轨迹,可以使隐性的关系网显性化。
20、移动网络直播使观众从看“现场”转向了要“在场”。
21、电视直播呈现给观众的往往是精心加工与修饰的台前,而来自新闻现场的普通人的网络直播,更可能传达被媒体忽略或极力掩饰的“幕后”。
第五章 网络中的用户单元测验1、网络时代,个体有了另一种生存方式,那就是( )生存。
a、个性化生存
b、聚合性生存
c、协作式生存
d、数字化生存
2、《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所说:“在今天这个时代,( )变成例外,记忆成为常态”。
a、遗忘
b、存储
c、多元
d、个性
3、我们常把碎片化信息的获取与接收称为( ),把有深度广度的信息接收称为深阅读。
a、浅阅读
b、移动阅读
c、碎片化阅读
d、随机阅读
4、用户新闻生产的能量大小取决于( )的效能,也就是说取决于粉丝转发的多少。
a、个性推荐
b、网络聚合
c、平台分发
d、搜索引擎
5、个体间的互补产生( )。
a、首因效应
b、群体智能
c、回音室效应
d、谷歌效应
6、个体的数据有以下几种形式( )。
a、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
b、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
c、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数据
d、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
e、机构和组织提供的数据
7、网络用户在信息接触过程中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偿。具体体现为:
a、长尾效应
b、大数法则
c、标题依赖
d、扫描式阅读
e、关键词阅读
8、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可以有效放大个体的影响,使个体的信息行为有可能成为引爆点,能够迅速 引发整个网络平台的大爆炸。
9、各种社会化媒体空间里不会形成话语权力阶层。
10、信息遮蔽意味着人们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表达态度,结果就难免出现偏差。
期末考试网络传播概论期末考试试卷1、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据新闻 2.舆情 3.媒介素养 4.媒介融合
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 )、( )、( )。 2.信息图表的构成要素包括( )、( )、( )、( )、( )。 3.网络的结构化整合主要包括( )整合和( )整合两个层面。 4.互联网思维包含4个关键词,分别是( )、( )、( )、( )。 5.新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特质包括( )、( )、( )、( )、( )。
3、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媒体传播中如何做好“把关人”。 2.简述网站传播的特点。 3.简述舆情与舆论的联系与区别。
4、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结合具体网络平台分析互联网的多重属性。(不低于200字) 2.你认为网络带来“群氓的智慧”还是导致“群体性迷失”,为什么?(不低于200字)
猜你喜欢
- 2022-12-05 20:50
- 2022-12-05 20:41
- 2022-12-05 20:26
- 2022-12-05 20:07
- 2022-12-05 19:36
- 2022-12-05 19:25
- 2022-12-05 19:07
- 2022-12-05 19:05
- 2022-12-05 18:56
- 2022-12-05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