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随堂测验1、教室空调控制系统中,被控制对象是:
a、空调
b、温度
c、教室
d、空调压缩机
2、教室空调控制系统中,被控制量是:
a、遥控器给出的温度
b、教室内部的温度
c、空调控制器测得的温度
d、空调压缩机的工作转速
3、教师—学生教学系统中,反馈信号是
a、学生作业及考试成绩
b、学生答疑内容
c、学生给出的随堂测验或提问的答案
d、老师授课内容
1-2 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组成随堂测验1、电风扇控制系统的结构为
a、转速开环控制系统
b、转速闭环控制系统
c、转速负反馈控制系统
d、转速半闭环控制系统
2、下列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有
a、微波炉加热系统
b、冰箱温度控制系统
c、汽车发动机转速控制系统
d、教室日光灯照明控制系统
3、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一定优于开环控制系统。
1-3 控制系统的类型及基本要求随堂测验1、下列系统中具有随动控制特性的系统有:
a、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b、全自动配钥匙机控制系统
c、数控车床控制系统
d、鼓风机转速控制系统
2、程序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其控制由计算机软件实现。
3、控制系统的性能可以从( )、准确性和快速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单元测验1、实现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是
a、计算机控制
b、电子电路控制
c、负反馈控制
d、正反馈控制
2、汽车自动巡航控制系统的被控制对象是
a、汽车
b、汽车发动机
c、油门踏板
d、汽车发动机转速
3、机床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中,被控制对象是
a、工作台
b、机床
c、电机
d、丝杠
4、机床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中,被控制量是
a、工作台位置
b、工作台运动速度
c、工作台驱动电机转速
d、工作台运动加速度
5、机床主轴转速控制属于
a、随动控制系统
b、恒值控制系统
c、程序控制系统
d、开环控制系统
6、比较元件的作用是
a、获得偏差信号
b、获得执行器控制信号
c、获得负反馈信号
d、获得给定信号
7、教师-学生组成的教学系统中,被控制对象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师讲授的知识
d、学生掌握的知识
8、水钟系统中,被控制量是
a、水位高度
b、时间
c、水滴速度
d、时间刻度
9、房间空调温度调节系统中,空调属于
a、执行元件
b、被控对象
c、校正元件
d、给定元件
10、机床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中,可以选用的测量元件有
a、直线位移传感器
b、旋转编码器
c、测速发电机
d、加速度传感器
11、下列控制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的有
a、空调温度控制系统
b、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
c、电风扇控制系统
d、微波炉加热时间控制系统
e、汽车自动驾驶系统
12、下列系统属于开环控制的是
a、电风扇控制
b、室内照明灯具控制
c、空调温度控制
d、水钟
13、实现自动控制一般必须包括如下元件:
a、测量元件
b、执行元件
c、比较元件
d、并联校正元件
14、下列系统属于随动控制的有
a、反卫星武器
b、空空导弹
c、仿形加工车床
d、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
15、控制系统的性能需求主要包括:
a、稳定性
b、精确性
c、快速性
d、安全性
16、机床工作台位置闭环控制系统的精度一定优于机床工作台位置开环控制系统的精度。
17、负反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偏差信号,用于产生控制作用,纠正输出偏差。
18、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出不会出现振荡现象。
19、闭环控制系统的精度越高,其稳定性越好。
20、闭环控制系统的精度越高,其快速性越好。
21、开环控制的精度一般低于半闭环和闭环控制的精度。
22、闭环和半闭环控制系统均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23、有计算机参与的自动控制系统一定属于离散控制系统。
24、闭环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的基本方法是()
25、比较环节的作用是将系统的实际输出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运算以获得()。
26、检测元件的作用是测量系统输出信号,获取()信号。
27、执行元件的作用是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
28、机床切削加工属于()控制系统。
29、()是保证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30、精确性一般以()来衡量。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作业1、抽水马桶控制系统的被控制量和被控制对象分别是什么?
2、绘制抽水马桶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3、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如图1.13所示。试说明自动控制大门开启和关闭的工作原理并绘制系统框图。
4、试绘制下图所示液位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分别选择一个实例说明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
6、简要说明控制系统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的含义。
第三章 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方法测验1、系统分析与研究采用的( )选取参照系统正常工作时的实际情况。
a、误差信号
b、典型信号
c、干扰信号
d、噪声信号
2、若实际系统的输入随时间逐渐变化,则可选 作为典型输入信号。
a、速度信号
b、加速度信号
c、阶跃信号
d、脉冲信号
3、若允许误差为5%,一阶系统阶跃响应进入稳态需要经过时间( )。
a、2t
b、3t
c、t
d、4t
4、经过时间t,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输出值的( )。
a、36.8%
b、95%
c、63.2%
d、43.2%
5、一阶系统单位速度响应的稳态误差为( )。
a、2t
b、3t
c、t
d、4t
6、一阶系统单位速度响应的稳态部分相对于输入信号滞后时间为( )。
a、2t
b、t
c、3t
d、4t
7、欠阻尼二阶系统时域响应一定含有( )项。
a、单指数衰减
b、指数发散
c、振荡衰减
d、振荡发散
8、欠阻尼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振荡幅值随阻尼比( )而减小。
a、增大
b、扩散
c、减小
d、不变
9、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通常通过系统的单位 响应进行定义。
a、速度
b、加速度
c、阶跃
d、脉冲
10、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用于评价系统( )与平稳性。
a、快速性
b、稳定性
c、精确性
d、过渡性
11、系统极点距虚轴的距离决定了其所对应( )衰减的快慢。
a、暂态分量
b、稳态分量
c、零输入响应分量
d、零状态响应分量
12、对于高阶系统,如果存在( ),就可以近似为一阶系统或者二阶系统进行处理。
a、偶极子
b、主导极点
c、复数极点
d、实数极点
13、系统误差分为动态误差与( )。
a、动态误差
b、暂态误差
c、瞬态偏差
d、稳态偏差
14、控制系统偏差为0表明系统此时控制系统( )。
a、输出为0
b、输入为0
c、无控制作用
d、非正常工作
15、稳态误差系数仅与反馈控制系统的( )有关。
a、闭环传递函数
b、开环传递函数
c、增益
d、输入信号
16、当输入信号已知的情况下,( )在确定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方面起决定作用。
a、开环增益
b、输入信号幅值
c、闭环增益
d、开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个数
17、主导极点为距虚轴最近、实部的绝对值为其它极点实部绝对值的( )或更小,且其附近没有零点的闭环极点。
a、五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18、在阶跃输入作用下, 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
a、0
b、常值
c、无穷
d、不存在
19、在加速度输入作用下, ii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
a、0
b、常值
c、无穷
d、不存在
20、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 )。
a、系统的极点均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
b、系统的零点均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
c、系统的零极点均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
d、系统的极点均在s平面的右半平面
21、劳斯阵列出现全零行表明系统在s平面有( )。
a、关于原点对称分布的根
b、关于虚轴对称分布的根
c、关于实轴对称分布的根
d、实根与复根
22、已知劳斯阵列情况下,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
a、第一列元素同号
b、第一列元素有零元素
c、第一行元素同号
d、第一列元素没有零元素
23、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为( )。
a、特征多项式系数异号
b、特征多项式系数同号
c、特征多项式系数有零元素
d、特征多项式系数不为零
24、相对稳定性可以定义为( )。
a、极点到实轴的相对距离
b、极点到虚轴的相对距离
c、极点到原点的相对距离
d、极点在s平面的分布
25、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 )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a、稳定性
b、精确性
c、快速性
d、准确性
26、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一定,自然频率越大,则( )越小。
a、超调量
b、调整时间
c、峰值时间
d、上升时间
27、对于二阶系统,自然频率一定,阻尼比越小,则( )越大。
a、超调量
b、调整时间
c、峰值时间
d、上升时间
28、对于二阶系统,评价系统平稳性指标包括( )。
a、超调量
b、调整时间
c、振荡周期数
d、峰值时间
29、对于二阶系统,评价系统快速性指标包括( )。
a、超调量
b、调整时间
c、峰值时间
d、上升时间
30、系统的稳态偏差(误差)取决于系统的( )。
a、开环增益
b、输入信号
c、开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
d、闭环增益
31、临界阻尼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单调上升,无振荡、无超调。
32、阻尼比小于0时,二阶系统的极点位于s平面左半平面。
33、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一定时,自然频率越大,瞬态响应分量衰减越迅速。
34、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一定时,自然频率越大,系统能够更快达到稳态值,响应的快速性越好。
35、劳斯阵列出现全零行表明系统是稳定的。
36、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一定,自然频率越大,峰值时间越大。
37、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一定,自然频率越小,上升时间越小。
38、系统极点距虚轴的距离越远,其所对应暂态分量衰减慢。
39、主导极点为距虚轴最近、实部的绝对值为其它极点实部绝对值的三分之一或更小,且其附近没有零点的闭环极点。
40、稳态误差是指误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值。
41、控制系统偏差为0时,其误差为0。
42、稳态误差系数仅与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与输入信号无关。
43、系统的型数由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的个数决定。
44、系统的稳态误差与其开环增益有关,开环增益越大,稳态误差越大。
45、在速度信号输入作用下,i 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
46、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系统的极点均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
47、如果二阶系统特征多项式存在0元素,则系统一定不稳定。
48、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的稳定性、精确性和 三方面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49、系统时域分析是建立在系统接受 的基础上。
50、系统分析与研究采用的 选取参照系统正常工作时的实际情况。
51、若实际系统的输入具有突变性质,则可选 信号作为典型输入信号。
52、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输出值的63.2%需要经过时间 。
53、若允许误差为2%,一阶系统阶跃响应进入稳态需要经过时间 。
54、一阶系统单位速度响应的稳态误差为 。
55、一阶系统单位速度响应的稳态部分相对于输入信号滞后时间 。
56、系统时域响应通常由稳态分量和 共同组成。
57、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 。
58、欠阻尼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振荡幅值随阻尼比减小而 。
59、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是评价系统 的定量指标。
60、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通常通过系统的单位 响应进行定义。
61、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用于评价系统快速性与 。
62、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一定,自然频率越大,峰值时间 。
63、对于二阶系统,阻尼比越大,系统平稳性 。
64、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由一阶系统和 的响应函数叠加而成。
65、系统极点距虚轴的距离越远,其所对应暂态分量衰减 。
66、高阶系统中,一对靠得很近的零点和极点其瞬态响应分量可以忽略,将这对零极点称为 。
67、对于高阶系统,如果存在 ,就可以近似为一阶系统或者二阶系统进行处理。
68、系统误差分为动态误差与 。
69、稳态误差是指误差的 。
70、稳态误差系数仅与反馈控制系统的 有关,与输入信号无关。
71、对于单位负反馈闭环控制系统,当输入信号形式一定后,系统是否存在稳态误差取决于系统的 传递函数。
72、系统的稳态偏差(误差)取决于系统的 、输入信号以及开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的个数。
73、当输入信号已知的情况下,开环传递函数中 的个数在确定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方面起决定作用。
74、系统的型数等于系统 中积分环节的个数。
75、系统的稳态误差与其开环增益有关,开环增益越小,稳态误差越 。
76、在阶跃输入作用下,i 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
77、在速度输入作用下,ii 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
78、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自身的 ,与输入无关。
79、劳斯阵列出现全零行表明系统在s平面有关于 对称分布的根
80、劳斯阵列出现全零行表明系统可能是临界稳定或 。
作业1、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2、对于如下系统,要使系统的最大超调量等于0.2,峰值时间等于1s,试确定增益k和kh的数值,并确定此时系统的上升时间tr和调整时间ts。
3、试应用劳斯判据确定系统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
4、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分别求出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单位速度输入和单位加速度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5、求当输入xi(t)=1(t),扰动n(t)=1(t)时,系统总的稳态误差。
第四章 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1、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是系统对输入( )
a、阶跃信号的稳态响应
b、脉冲信号的稳态响应
c、正弦信号的响应
d、正弦信号的稳态响应
2、积分环节的输出比输入滞后( )
a、-90°
b、90°
c、-180°
d、180°
3、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与( )
a、负实轴相交处频率
b、单位圆相交处频率
c、bode图上零分贝线相交处频率
d、bode图上-180°相位线相交处频率
4、系统的相位穿越频率是开环极坐标曲线与( )
a、负实轴相交处频率
b、单位圆相交处频率
c、bode图上零分贝线相交处频率
d、bode图上-180°相位线相交处频率
5、对于零型全极点系统的开环奈奎斯特曲线在复平面上( )
a、始于虚轴上某点,终于坐标原点
b、始于实轴上某点,终于坐标原点
c、始于坐标原点,终于虚轴上某点
d、始于虚轴上某点,终于虚轴上另一点
6、在系统对数幅频特性图中,在某惯性环节转折频率之后,其渐近线的斜率将( )
a、下降10db/dec
b、增加10db/dec
c、下降20db/dec
d、增加20db/dec
7、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的极点数为3个,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数为2个,则系统的开环极坐标曲线将( )
a、逆时针围绕点(0,j0)1圈
b、顺时针围绕点(0,j0)1圈
c、逆时针围绕点(-1,j0)1圈
d、顺时针围绕点(-1,j0)1圈
8、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k(0.4s 1)/(s(0.1s 1)),该闭环系统的稳定状况是( )
a、稳定状态
b、不稳定状态
c、临界稳定状态
d、取决于k的大小
9、为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相位裕量,在设计系统时应使幅值穿越频率附近l(ω)的斜率为( )
a、-40db/dec
b、-20db/dec
c、 40db/dec
d、 20db/dec
10、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取决于系统中的( )
a、微分和比例环节
b、惯性和比例环节
c、比例和积分环节
d、比例和延时环节
11、线性系统的输入信号为x(t)=asinωt,则其稳态输出响应的相位等于输入信号相位
12、微分环节的输出比输入超前90°
13、惯性环节使系统的输出相位滞后
14、对数幅频特性图的低频渐近线斜率为-20db/dec,则系统为ii型系统
15、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是闭环系统的零点
16、若系统开环稳定且其开环奈奎斯特曲线只穿越实轴上区间(-1, ∞),则该闭环系统稳定
17、判断系统稳定性的穿越概念就是开环奈奎斯特曲线穿过实轴上(-∞,0]的区间
18、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相位裕量越大,则系统的稳定性愈好,且最大超调量愈小
19、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是开环开奎斯特曲线与负实轴相交处的频率
20、控制系统含有的积分环节越多,则系统的稳定性愈好
频域分析法1、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分别计算ω=0.5和ω=2时开环频率特性的幅值a(ω)和相角φ(ω)。
2、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确定bode图上的转折频率; (2)确定高频和低频渐近线的斜率; (3)画出bode图及确定开环系统的相位范围。
3、某最小相位系统的渐近线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4、
5、
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二章 数学模型1、拉氏变换齐次性表达式是( ),a为常数。
a、l[f(t)]=1/al[f(t)]
b、l[af(t)]= al[f(t)]
c、l[af(t)]= al[af(t)]
d、l[af(t)]=l[f(at)]
2、拉氏变换叠加性的表达式是( ) a,b为常数
a、l[af1(t) bf2(t)]=al[f1(at)] bl[f2(bt)]
b、l[af1(t) bf2(t)]= al[af1(t)] bl[bf2(t)]
c、l[af1(t) bf2(t)]= al[f1(t)] bl[f2(t)]
d、l[af1(t) bf2(t)]= 1/al[f1(t)] 1/bl[f2(t)]
3、拉氏变换( )建立了函数f(t)在t=0 处的初值与函数sf(s)在s趋于无穷远处的终值间的关系。
a、初值定理
b、终值定理
c、延迟定理
d、叠加性
4、如要利用终值定理求函数f(t)的终值,则要求sf(s)的所有极点位于s平面(. . )
a、右侧
b、实轴
c、虚轴
d、左侧
5、拉氏变换(. )建立了函数f(t)在t趋于无穷远处的终值与函数sf(s)在s趋于零处的初值间的关系。
a、初值定理
b、终值定理
c、延迟定理
d、叠加性
6、如将g(s)方框输入端的求和点等效移到g(s)的输出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方框。
a、1
b、g(s)
c、1/ g(s)
d、-g(s)
7、如将g(s)方框输出端的求和点等效移到g(s)的输入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 方框。
a、-g(s)
b、g(s)
c、1/ g(s)
d、1
8、如将g(s)方框输入端的引出点点等效移到g(s)的输出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 方框。
a、1
b、g(s)
c、1/ g(s)
d、-1
9、如将g(s)方框输出端的引出点点等效移到g(s)的输入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 方框。
a、1/ g(s)
b、g(s)
c、1
d、-g(s)
10、方框并联后的总的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方框单元传递函数( )。
a、相除
b、相乘
c、之差
d、之和
11、部分分式展开法求逆拉氏变换 如特征方程只含有不同的实数极点,则其逆拉氏变换的形式为( )。
a、正弦函数
b、余弦函数
c、指数衰减函数
d、振荡衰减函数
12、部分分式展开法求逆拉氏变换 如特征方程的根是一对共轭复数则其逆拉氏变换的形式为 (. )。
a、余弦函数
b、指数衰减函数
c、正弦函数
d、振荡衰减函数
13、控制工程中,某个典型环节传递函数g(s)=k, 这个环节是(. )。
a、比例环节
b、惯性环节
c、微分环节
d、积分环节
14、控制工程中,某个典型环节传递函数g(s)=s, 这个环节是()。
a、积分环节
b、理想微分环节
c、振荡环节
d、二阶微分环节
15、控制工程中,某个典型环节传递函数g(s)=1/s, 这个环节是( )。
a、比例环节
b、延迟环节
c、微分环节
d、积分环节
16、控制工程中,某个典型环节传递函数g(s)=ts 1, 这个环节是(. )。
a、比例环节
b、延迟环节
c、一阶微分环节
d、惯性环节
17、控制工程中,某个典型环节传递函数g(s)=1/(ts 1), 这个环节是(. )。
a、振荡环节
b、延迟环节
c、一阶微分环节
d、惯性环节
18、一阶系统的参数是(. )
a、时间常数和阻尼比
b、固有频率
c、时间常数
d、阻尼比
19、二阶系统的参数是( )
a、阻尼比
b、固有频率
c、时间常数
d、时间常数和阻尼比
20、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这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称为(. )。
a、系统辨识
b、解析法
c、实验法
d、黑箱
21、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22、理想线性系统其输入输出之间是呈单调、线性比例的关系,即输入 输出关系是一条理想直线。
23、静态条件(变量各阶导数不为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称为静态数学模型。
24、任何一个高于二阶的系统都可以看成是若干个一阶和二阶系统的组成。
25、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不可能有相同的数学模型,从而不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法)
26、线性系统满足可加性、齐次性。
27、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28、线性化方程的系数与平衡工作点的选择无关。
29、线性化是无条件的,必须注意线性化方程适用的工作范围
30、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步骤对微分方程求拉氏变换,得到s域代数方程,解代数方程,得到s域输出的象函数,逆拉氏变换,微分方程的解。
31、传递函数是复数s 域中的系统数学模型,其参数不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及参数,与系统的输入形式有关。
32、若输入给定,则系统输出特性完全由传递函数g(s) 决定,即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内在的固有动态特性。
33、传递函数是一种以系统参数表示的非线性定常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式;传递函数的概念通常只适用于非线性定常系统。
34、传递函数通过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的固有特性。即以系统外部的输入-输出特性来描述系统的内部特性。
35、传递函数是 s 的复变函数。传递函数中的各项系数和相应微分方程中的各项系数对应相等,不完全取决于系统结构参数;
36、传递函数是在非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即在零时刻之前,系统对所给定的平衡工作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因此,传递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律; (t)
37、.传递函数只能表示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描述系统内部中间变量的变化情况。
38、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关系,不适合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描述。
39、环节是不是根据微分方程划分的,是具体的物理装置或元件;
40、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不具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即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不相同。
41、数学模型分为静态数学模型,动态数学模型。
42、数学模型就是指动态数学模型。
43、动态数学模型是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44、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这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称为解析法。
45、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这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称为系统辨识。
46、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
47、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解析法。
48、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简化为质量、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
49、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50、从动态性能看,在不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相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51、数学模型分为静态数学模型和( )。
52、动态数学模型是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 )
53、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这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称为( )。
54、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 )。
55、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简化为( )、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
56、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 )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57、可以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则为( )。
58、为分析方便,通常在合理的条件下,将非线性系统简化为( )处理。
59、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的方法是( )。
60、求非线性系统的( )可用泰勒级数展开法。
61、拉普拉斯变换把函数从时域转换到(. )域
62、s域的函数称为其对应时域函数的拉普拉氏变换或象函数,时域函数称为其对应s域函数的(. )
63、拉氏变换齐次性l[af(t)]=(. ),a为常数
64、拉氏变换叠加性l[af1(t) bf2(t)]= (. ) a,b为常数
65、初值定理建立了函数f(t)在t=0 处的初值与函数(. )在s趋于无穷远处的终值间的关系。
66、如要利用终值定理求函数f(t)的终值,则要求sf(s)的所有(. )位于s平面左侧。
67、拉氏变换卷积定理l[f(t)*g(t)]=(. )
68、拉氏变换尺度改变定理l[f(t/a)]=(. )
69、.部分分式展开法求f(s)逆拉氏变换 l-1[f(s)] = l-1[f1(s)] l-1[f2(s)] … l-1[fn(s)] =( )
70、部分分式展开法求逆拉氏变换 如特征方程只含有不同的实数极点,则其逆拉氏变换的形式为( )
71、部分分式展开法求逆拉氏变换 如特征方程的根是一对共轭复数则其逆拉氏变换的形式为 ( )
72、传递函数的定义:在( )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73、零初始条件是指t<0时,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0;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t < 0 时,输出量及其( )也均为0;
74、系统的( )方程是指传递函数分母=0的方程
75、特征方程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 ),就是系统的特征根。
76、控制工程中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 )、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振荡环节、二阶微分环节等
77、控制系统方框图是系统数学模型的( )形式。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各元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以及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变换过程。
78、在控制系统方框图中,信号线是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 )。
79、任何系统都可以由信号线、( )、信号引出点及求和点(综合点)组成的方框图来表示。
80、控制系统方框图( )求和点可以互换、合并、分解,即满足代数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81、同一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其性质、大小( )。
82、方框与方框首尾相连,前一方框的输出就是后一方框的输入,这种连接形式是( )连接。
83、方框串联后的总的传递函数,等于每个方框单元传递函数的( )。
84、多个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而以各方框单元输出的代数和作为总输出,这种连接形式是( )连接。
85、方框并联后的总的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方框单元传递函数( )。
86、一个方框的输出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得到的输出再返回作用于前一个方框的输入端,这种结构称为( )连接。
87、如将g(s)方框输入端的求和点等效移到g(s)的输出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方框。
88、如将g(s)方框输出端的求和点等效移到g(s)的输入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方框。
89、如将g(s)方框输入端的引出点等效移到g(s)的输出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方框。
90、如将g(s)方框输出端的引出点等效移到g(s)的输入端,则在被移动端通路上串入( )方框。
第二章 数学模型1、试建立如图所示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电压ui为系统的输入量;电压uo为系统的输出量;r为电阻;c为电容。
2、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图中位移xi为系统的输入量;位移xo为系统的输出量;k为弹簧刚度系数;b为粘性阻尼系数。
3、已知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图中xi(s)为输入量,n(s)为扰动量。 试求传递函数xo(s)/xi(s) .
4、将以下函数写出部分分式的形式,并求出留数。
5、将以下函数写出部分分式的形式,并求出留数。
数学模型1、作业题1 试建立如图所示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电压ui为系统的输入量;电压uo为系统的输出量;r为电阻;c为电容。
2、作业题2 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图中位移xi为系统的输入量;位移xo为系统的输出量;k为弹簧刚度系数;b为粘性阻尼系数。
3、作业题3 已知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图中xi(s)为输入量,n(s)为扰动量。 试求传递函数xo(s)/xi(s) .
4、作业题4 将以下函数写出部分分式的形式,并求出留数。
5、作业题5 将以下函数写出部分分式的形式,并求出留数。
猜你喜欢
- 2022-12-05 22:06
- 2022-12-05 21:47
- 2022-12-05 21:37
- 2022-12-05 21:36
- 2022-12-05 21:03
- 2022-12-05 21:00
- 2022-12-05 20:44
- 2022-12-05 20:16
- 2022-12-05 20:10
- 2022-12-05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