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周 绪论第1周单元测验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的范畴?
a、音韵学
b、词汇学
c、训诂学
d、文字学
2、“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是哪位学者的观点?
a、陆宗达
b、章太炎
c、马瑞辰
d、黄侃
3、《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中“后”是指( )
a、皇后
b、君主
c、后裔
d、后面
4、训诂学是以文本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5、训诂学相当于词汇学。
第2周 训诂的内容(上)第2周单元测验1、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是?
a、《说文解字》
b、《尔雅》
c、《释名》
d、《字林》
2、章句之学的长处是( )
a、专讲句段篇的大意
b、重视寻章摘句
c、重视词义的解释
d、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3、所谓“离经”,就是指( )
a、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b、点断文章的句读
c、分析文章的句子结构
d、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4、所谓“辨志”,就是指( )
a、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b、点断文章的句读
c、分析文章的句子结构
d、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5、《楚辞章句》是宋代朱熹的代表性训诂著作。
第3周 训诂的内容(下)第3周单元测验1、以下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利用别的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二重证据法
3、下列训诂实例中,属于分析篇章结构的是
a、a.《诗经·螽斯》:“螽斯羽,诜诜兮。”毛传:“螽斯,蚣蝑也。诜诜,众多也。”
b、《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陆德明《释文》:“栩,徐況羽反,喜貌。崔本作翩。”
c、《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d、《诗经·汝坟》毛传:“《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正义:“闵其君子,首章、二章是也。勉之以正,卒章是也。”
4、《史记・韩安国列传》:“有如太后官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杨树达:“天子死称晏驾者,本谓车驾早出,今晚出耳,不敢斥言死也。”这属于训诂内容的显示修辞。
5、《苟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王念孙《读书杂志》:“‘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这里运用的是校勘法中的他校法。
第4周 训诂方法:形训第4周单元测验1、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的训诂方法称为( )
a、义训
b、形训
c、声训
d、反训
2、《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 ( )
a、因声求义
b、据文证义
c、以形索义
d、析词审义
3、《诗经·豳风·七月》中“塞向墐户”的“向”是指( )
a、方向
b、朝向
c、朝北的门
d、朝北的窗户
4、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什么为据?
a、甲骨文
b、楷书
c、笔意
d、《说文》
5、笔意和笔势是同一个概念。
第5周 训诂方法:声训与义训第5周单元测验1、“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中的“壶”应理解为( )
a、酒壶
b、葫芦
c、玉壶
d、暖壶
2、汉代几乎全用声训的专著是( )
a、《尔雅》
b、《方言》
c、《释名》
d、《说文》
3、《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这样的释义方式属于( )
a、形训
b、声训
c、义界
d、推因
4、“追,逐也。”“逐,追也。”这样的训释方式是( )
a、反训
b、同训
c、递训
d、互训
5、“右文说”的明确提出者是王圣美。
第7周 训诂体式第7周单元测验1、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2、《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a、王逸
b、朱熹
c、赵岐
d、郑玄
3、“笺”这一训诂术语的创立者是( )
a、郑玄
b、许慎
c、刘熙
d、王圣美
4、训诂学上“集注”和“补注”分属两类,这是从( )来说的?
a、训诂的对象
b、传注的作者
c、注疏的内容
d、注解之间的关系
5、《庄子》:“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这属于文献正文中的训诂。
第8周 训诂术语第8周单元测验1、注疏术语“言”和“谓”的关系是( )
a、格式不同,用法相同
b、格式用法均不同
c、格式用法均相同
d、格式相同,用法不同
2、下列训诂术语,属于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的是( )
a、当为
b、读为
c、读若
d、读如
3、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称为( )
a、正读
b、假读
c、通读
d、破读
4、《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这里的“读如”的功能是( )
a、解释词义
b、说明误字
c、拟声注音
d、说明假借
5、古籍文句在传抄过程中多出了字称为( )
a、错简
b、古今字
c、讹字
d、衍文
结课考试训诂学结课考试1、“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这句话是哪位学者对“训诂”的定义?
a、孔颖达
b、章太炎
c、黄侃
d、陆宗达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训诂是一种实践。
b、训诂学是一种理论体系。
c、训诂学就是语义学。
d、训诂和训诂学的立足点是文本。
3、下列属于因时间因素而造成的“同实异名”现象的是
a、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
b、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c、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
d、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4、下列四个字,本义指“土神”的是
a、神
b、社
c、祏
d、祉
5、成语“相机而动”中的“相”意思是
a、相片
b、观察
c、互相
d、相貌
6、下列加粗加红的字不含“开始”义的是
a、三月哉生魄。
b、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c、勇士不忘丧其元。
d、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7、《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毛传:”兴也。覃,延也。葛所以为絺绤,女功之事烦辱者。施,移也。中谷,谷中也。萋萋,茂盛貌。“毛亨的这段解释,从训诂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涉及的是
a、说明修辞
b、解释词义
c、阐明语法
d、分析句读
8、训诂学上的“句读”,其中的“读”现代应该读
a、阴平
b、阳平
c、上声
d、去声
9、《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思”意思是
a、思念
b、忧思
c、句末语气词,没有实义
d、思绪
10、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
a、《说文解字》
b、《释名》
c、《尔雅》
d、《字林》
11、以下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下列训诂实例中,属于分析篇章结构的是
a、《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毛传:“螽斯,蚣蝑也。诜诜,众多也。”
b、《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陆德明《释文》:“栩,徐況羽反,喜貌。崔本作翩。”
c、《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d、《诗经·周南·汝坟》毛传:“《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正义:“闵其君子,首章、二章是也。勉之以正,卒章是也。”
13、据语言规律、文理、情理推定讹误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本校法
d、理校法
14、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形训方法的是
a、启,开也。从户,从口。
b、豫,安也。
c、廉,敛也,自检敛也。
d、鲜,寡也。
15、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声训方法的是
a、酬,报也。
b、宁,安也。
c、佐,左也,在左右也。
d、吠,犬鸣也。从犬口。
16、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义训方法的是
a、贱,践也,卑下见践履也。
b、颐,养也。
c、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
d、于文,中心为忠。
17、《诗经·豳风·七月》中“塞向墐户”的“向”是指
a、方向
b、朝向
c、朝北的门
d、朝北的窗户
1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
a、以形索义
b、据文证义
c、因声求义
d、析词审义
19、《广雅》的作者古代有写作“张揖”的,有写作“张楫”的。这位学者姓张,字“稚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名或从木作楫,然证以‘稚让’之字,则为揖让之揖审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里所用的训诂方法是
a、声训
b、比较互证
c、形训
d、义训
20、下面几个训诂术语中,说明通假的是
a、读为
b、如字
c、之貌
d、或作
21、下面几条,强调不能按通假关系理解的条目是
a、“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注:“信读为伸,下同。”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c、“使无劵契之责。”注:“分之曰劵,合之曰契。责读曰债。”
d、“彻彼桑土。”注:“或欲读土如字。”
22、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解释形容词或副词的是
a、读为
b、如字
c、之貌
d、或作
23、下面几条,用来指出版本文字异同的是
a、《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注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b、《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c、“煕煕兮其乐人之臧也。”注:“煕煕,和乐之貌。”
d、“一朝而鬻技百金。”注:“技本或作伎。”
24、下面几条,用来指出虚词的是
a、《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郭璞注:“碧亦玉属。”
b、《说文·禾部》:“稗,禾别也。”
c、“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注:“夫,辞也。”
d、《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25、《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郑玄的这段注释,使用的训诂术语共有几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6、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声训方法的有
a、铭,名也,记名其功也。
b、育,养也。
c、纪,记也,记识之也。
d、胫,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
27、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形训方法的有
a、诚,信也。从言,成聲。
b、诫,敇也。从言,戒聲。
c、及,逮也。从又,从人。
d、勒,刻也,刻识之也。
28、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义训方法的有
a、元,首也。
b、格,来也。
c、眉,媚也,有妩媚也。
d、怙,恃也。
29、下面诗句中,“处”表“……的时候”有
a、何时最是相思处,月满斜窗满寺钟。
b、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便是思君断肠处。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d、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30、汇集多家注释于一书的训诂体式可称为
a、集解
b、章句
c、集注
d、集传
31、指出版本文字异同的训诂术语可用
a、本作
b、或作
c、当作
d、一本作
32、既解释古籍原文、又解释前人的注释,这种训诂体式可称为
a、疏
b、正义
c、义疏
d、诂
33、下面使用声训术语以推求被释词语源的条目有
a、秋之为言愁也。
b、南风谓之凯风。
c、孔之为言空也。
d、鍪之言蒙也,冒也,所以冒首。
34、训诂学是以文本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35、只有时代和地区不同才有必要进行训诂工作,同时同地则没有训诂的必要。
36、“词的成熟期是两宋,五代不过是权舆期。”这里的“权舆”是“开端”的意思。
37、《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己之死,信无它心。“毛亨的这段解释,不包含串讲句意。
38、串讲句意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古文今译。
39、“赋、比、兴”中有比喻作用的是“比”,“赋”和“兴”都没有比喻作用。
40、《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毛传:”匏谓之瓠。瓠叶苦不可食也。济,渡也。由膝以上为涉。“毛亨的这段解释,使用了”谓之“、”某,某也“、”为“三个训诂术语。
41、《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清王念孙《读书杂志·》:“ ‘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不苟》《臣道》二篇并云‘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是其证。”这里运用的是校勘法中的本校法。
42、由于形训是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词本义的,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完全可以把字形分析作为唯一依据。
43、章句也是古书注疏体式的一种,除了解释词义之外,它特别重视串讲句意,总结章旨。
44、“雕刻“的“雕”今天写作“雕”,古代曾写作“琱”,“琱”是“雕刻”的本字。
45、今天的“注”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注”指仅对古籍原文进行解释的训诂体式,广义的“注”则包含狭义的“注”和“疏”。
46、训诂术语“读若”、“读如”仅仅用于标明读音。
47、“读为”、“读曰”主要用于指出通假。
48、训诂术语“语词”是指的虚词。
49、训诂术语“本作”意思是“本来应该写成”。
50、训诂术语“衍文”指的是古籍原文多出的文字。
结课考试训诂学结课考试1、“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这句话是哪位学者对“训诂”的定义?
a、孔颖达
b、章太炎
c、黄侃
d、陆宗达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训诂是一种实践。
b、训诂学是一种理论体系。
c、训诂学就是语义学。
d、训诂和训诂学的立足点是文本。
3、下列属于因时间因素而造成的“同实异名”现象的是
a、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
b、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c、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
d、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4、下列四个字,本义指“土神”的是
a、神
b、社
c、祏
d、祉
5、成语“相机而动”中的“相”意思是
a、相片
b、观察
c、互相
d、相貌
6、下列加粗加红的字不含“开始”义的是
a、三月哉生魄。
b、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c、勇士不忘丧其元。
d、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7、《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毛传:”兴也。覃,延也。葛所以为絺绤,女功之事烦辱者。施,移也。中谷,谷中也。萋萋,茂盛貌。“毛亨的这段解释,从训诂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涉及的是
a、说明修辞
b、解释词义
c、阐明语法
d、分析句读
8、训诂学上的“句读”,其中的“读”现代应该读
a、阴平
b、阳平
c、上声
d、去声
9、《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思”意思是
a、思念
b、忧思
c、句末语气词,没有实义
d、思绪
10、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
a、《说文解字》
b、《释名》
c、《尔雅》
d、《字林》
11、以下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下列训诂实例中,属于分析篇章结构的是
a、《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毛传:“螽斯,蚣蝑也。诜诜,众多也。”
b、《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陆德明《释文》:“栩,徐況羽反,喜貌。崔本作翩。”
c、《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d、《诗经·周南·汝坟》毛传:“《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正义:“闵其君子,首章、二章是也。勉之以正,卒章是也。”
13、据语言规律、文理、情理推定讹误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本校法
d、理校法
14、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形训方法的是
a、启,开也。从户,从口。
b、豫,安也。
c、廉,敛也,自检敛也。
d、鲜,寡也。
15、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声训方法的是
a、酬,报也。
b、宁,安也。
c、佐,左也,在左右也。
d、吠,犬鸣也。从犬口。
16、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义训方法的是
a、贱,践也,卑下见践履也。
b、颐,养也。
c、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
d、于文,中心为忠。
17、《诗经·豳风·七月》中“塞向墐户”的“向”是指
a、方向
b、朝向
c、朝北的门
d、朝北的窗户
1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
a、以形索义
b、据文证义
c、因声求义
d、析词审义
19、《广雅》的作者古代有写作“张揖”的,有写作“张楫”的。这位学者姓张,字“稚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名或从木作楫,然证以‘稚让’之字,则为揖让之揖审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里所用的训诂方法是
a、声训
b、比较互证
c、形训
d、义训
20、下面几个训诂术语中,说明通假的是
a、读为
b、如字
c、之貌
d、或作
21、下面几条,强调不能按通假关系理解的条目是
a、“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注:“信读为伸,下同。”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c、“使无劵契之责。”注:“分之曰劵,合之曰契。责读曰债。”
d、“彻彼桑土。”注:“或欲读土如字。”
22、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解释形容词或副词的是
a、读为
b、如字
c、之貌
d、或作
23、下面几条,用来指出版本文字异同的是
a、《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注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b、《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c、“煕煕兮其乐人之臧也。”注:“煕煕,和乐之貌。”
d、“一朝而鬻技百金。”注:“技本或作伎。”
24、下面几条,用来指出虚词的是
a、《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郭璞注:“碧亦玉属。”
b、《说文·禾部》:“稗,禾别也。”
c、“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注:“夫,辞也。”
d、《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25、《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郑玄的这段注释,使用的训诂术语共有几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6、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声训方法的有
a、铭,名也,记名其功也。
b、育,养也。
c、纪,记也,记识之也。
d、胫,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
27、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了形训方法的有
a、诚,信也。从言,成聲。
b、诫,敇也。从言,戒聲。
c、及,逮也。从又,从人。
d、勒,刻也,刻识之也。
28、下面几条训释中,使用义训方法的有
a、元,首也。
b、格,来也。
c、眉,媚也,有妩媚也。
d、怙,恃也。
29、下面诗句中,“处”表“……的时候”有
a、何时最是相思处,月满斜窗满寺钟。
b、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便是思君断肠处。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d、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30、汇集多家注释于一书的训诂体式可称为
a、集解
b、章句
c、集注
d、集传
31、指出版本文字异同的训诂术语可用
a、本作
b、或作
c、当作
d、一本作
32、既解释古籍原文、又解释前人的注释,这种训诂体式可称为
a、疏
b、正义
c、义疏
d、诂
33、下面使用声训术语以推求被释词语源的条目有
a、秋之为言愁也。
b、南风谓之凯风。
c、孔之为言空也。
d、鍪之言蒙也,冒也,所以冒首。
34、训诂学是以文本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35、只有时代和地区不同才有必要进行训诂工作,同时同地则没有训诂的必要。
36、“词的成熟期是两宋,五代不过是权舆期。”这里的“权舆”是“开端”的意思。
37、《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己之死,信无它心。“毛亨的这段解释,不包含串讲句意。
38、串讲句意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古文今译。
39、“赋、比、兴”中有比喻作用的是“比”,“赋”和“兴”都没有比喻作用。
40、《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毛传:”匏谓之瓠。瓠叶苦不可食也。济,渡也。由膝以上为涉。“毛亨的这段解释,使用了”谓之“、”某,某也“、”为“三个训诂术语。
41、《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清王念孙《读书杂志·》:“ ‘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不苟》《臣道》二篇并云‘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是其证。”这里运用的是校勘法中的本校法。
42、由于形训是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词本义的,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完全可以把字形分析作为唯一依据。
43、章句也是古书注疏体式的一种,除了解释词义之外,它特别重视串讲句意,总结章旨。
44、“雕刻“的“雕”今天写作“雕”,古代曾写作“琱”,“琱”是“雕刻”的本字。
45、今天的“注”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注”指仅对古籍原文进行解释的训诂体式,广义的“注”则包含狭义的“注”和“疏”。
46、训诂术语“读若”、“读如”仅仅用于标明读音。
47、“读为”、“读曰”主要用于指出通假。
48、训诂术语“语词”是指的虚词。
49、训诂术语“本作”意思是“本来应该写成”。
50、训诂术语“衍文”指的是古籍原文多出的文字。
猜你喜欢
- 2023-02-27 01:19
- 2023-02-27 01:16
- 2023-02-27 00:44
- 2023-02-27 00:07
- 2023-02-26 23:39
- 2023-02-26 23:35
- 2023-02-26 23:18
- 2023-02-26 23:09
- 2023-02-26 23:03
- 2023-02-26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