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现代生活▬▬力学知多少(上)第一周测验1、人感知的力主要可从 ( ) 来分类。
a、动物、植物、生物、非动/植/生物
b、性质、效果、分析、物质界与非物质界
c、有机物与无机物、效果、物质界与非物质界
d、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2、合力、重力、阻力分别是从力的 ( ) 定义的
a、性质、效果、分析
b、分析、性质、效果
c、效果、分析、性质
d、性质、分析、效果
3、《道德经》中关于天、地、人、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是 ( )
a、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b、天法地, 地法人,人法道, 道法自然
c、地法人, 人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法道
d、道法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4、中华宇宙的定义是 ( )
a、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
b、“宇”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
c、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d、一切空间、时间、物质、能量的总称,不依人意志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进化中
5、宇宙的形状是 ( )
a、球形的
b、马鞍形的
c、平坦的
d、尚不知晓
6、目前“宇宙理论模型”推测宇宙的寿命是 ( )
a、150亿年左右
b、300亿年左右
c、100亿年左右
d、不确定
7、目前,天文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形成的理论是 ( )
a、弦理论
b、相对论
c、大爆炸理论
d、大统一理论
8、爱因斯坦的“时间延缓效应”公式是 ( )
a、
b、
c、
d、
9、物质界的速度极限是( )
a、1万公里/秒
b、秒差距/秒
c、30万公里/秒
d、1光年/秒
10、引力波是一种 ( )
a、在宇宙中蔓延的微小的原始波动
b、黑洞辐射
c、相对论效应
d、超弦
11、目前“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的基本粒子有 ( ) 种
a、32
b、46
c、54
d、60
12、现有《量子力学》研究所涉及的量子的‘线度’是 ( )
a、
b、
c、
d、
13、地球与太阳的质量关系是 ( )
a、1个太阳13万个地球
b、1个太阳23万个地球
c、1个太阳33万个地球
d、1个太阳43万个地球
14、根据霍金的《黑洞与时间弯曲》,黑洞的大小至少为( )
a、
b、
c、
d、
第二周 现代生活▬▬力学知多少(下)第二周测验1、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顺序是 ( )。
a、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
b、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
c、强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
d、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2、诸如摩擦力、拉力和弹力之类的机械力属于 ( )。
a、万有引力;
b、弱相互作用力;
c、强相互作用力;
d、电磁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力程’属于“长程”的作用力是 ( )。
a、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力;
b、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
c、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
d、万有引力、电磁力;
4、电磁力是由 ( ) 携带的。
a、胶子;
b、光子;
c、重力子;
d、w粒子和z粒子;
5、“大统一理论”是 ( )。
a、弦理论;
b、量子场论;
c、尚未找到的科学终极理论;
d、超弦理论;
6、“弦理论”认为,物质基本单元是 ( )。
a、静空子、游空子;
b、波色子;
c、弦子;
d、夸克层级的粒子;
7、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的起始时间--人类可观测的最小时间是 ( )。
a、
b、
c、
d、
8、号称为“上帝的粒子”—玻色子的质量是 ( )。
a、96.7gev;
b、110.6gev;
c、126.5gev;
d、134.9gev;
9、人类可观测的最小尺寸—普朗克长度是 ( )。
a、
b、
c、
d、
10、《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是指 ( )。
a、量子的速度测不准;
b、量子的速度和位置同时测不准;
c、量子的位置测不准;
d、量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测准;
11、《量子力学》认为‘量子’具有 ( )。
a、波动性;
b、粒子性;
c、波、粒二相性;
d、确定性;
12、现代生活中,我们关注的“牛顿力世界”主要涉及的作用力属于 ( )。
a、电磁力;
b、万有引力;
c、强相互作用力;
d、弱相互作用力;
13、《静力学》、《动力学》涉及的力f随时间t分别是 ( )的。
a、不变、不变;
b、线性变化、线性变化;
c、不变、变化;
d、非线性变化、非线性变化;
14、台风、龙卷风来了分别要 ( c ) 门窗。
a、关闭、关闭;
b、打开、打开;
c、打开、关闭;
d、关闭、打开;
15、“微风”吹垮tacoma大桥是因为 ( ) 。
a、风级太大;
b、卡门涡街;
c、大桥不够坚固;
d、斜拉索不适于该桥;
第三周 力学浇灌科技开花▬▬历史启迪(上)第三周作业1、力学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力学的时间节点是 ( )。
a、远古-5世纪、中世纪、16世纪-今;
b、远古-中世纪、17-19世纪、20世纪-今;
c、远古-1687前、1687-1900、1900-今;
d、远古--6世纪、16世纪-19世纪、20世纪-今;
2、牛顿时代、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时代和狄拉克量子时代分别由 ( ) 这3个基本常数表征。
a、万有引力常数g、真空光速c、普朗克常数;
b、普朗克常数、万有引力常数g、真空光速c;
c、真空光速c、普朗克常数、万有引力常数g;
d、电子质量me、万有引力常数g、真空光速c;
3、与现代科技最为相通的四大文明是 ( ) 。
a、中华文明;
b、希腊文明;
c、古罗马文明;
d、伊斯兰文明;
4、近500年科技发展六时代中首时代的最重要檄文是 ( )。
a、《天体运行论》;
b、《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5、科技发展的2次大飞跃分别是 ( )。
a、牛顿力学、电动力学建立;
b、牛顿力学、相对论建立;
c、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建立;
d、相对论、it技术理论建立;
6、人类历史上曾经对世界科技发展贡献率最高达71%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希腊;
c、中国;
d、英国;
7、近代(20世纪)100年中国对世界的科技贡献率是 ( )。
a、30%;
b、0%;
c、71%;
d、0.9%;
8、我国建造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 ( ) 。
a、四川稻城县;
b、南京紫金山;
c、贵州平塘县;
d、云南昆明;
9、我国建造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位于 ( ) 。
a、四川稻城县;
b、贵州平塘县;
c、南京紫金山;
d、云南昆明;
10、我国量子保密通讯卫星是根据 ( ) 原理设计制造的。
a、测不准原理;
b、波粒二相性;
c、量子纠缠;
d、宇称不对称;
11、牛顿、麦克斯韦尔和爱因斯坦的最具代表性科技贡献领域分别是 ( )。
a、万有引力及三大定律、电动力学四方程、相对论;
b、光学与万有引力定律、光是电磁波、光电效应;
c、三大定律、微电子技术理论、相对论;
d、三大定律与光学、电荷运动规律、量子力学;
12、中华文明的力学发展特点是 ( )。
a、没有专门力学著作、经验多于理论、器具制造多于数理总结;
b、对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有全面的认识;
c、发展迅速;
d、发展落后于欧洲;
13、古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时期的科技发展特点是 ( )。
a、发展迅速;
b、大帝国兼并有利于发展;
c、发展缓慢;
d、停滞甚至部分倒退、东西方文化交融;
14、人类科技发展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 )。
a、希腊文明-中国媲美希腊、古罗马-伊斯兰文明-中国缓慢领先、文艺复兴-欧洲先中国后、近代100年-中国完全落后;
b、希腊文明-中国领先希腊、古罗马-伊斯兰文明-中国缓慢落后、文艺复兴-欧洲先中国后、近代100年-中国部分落后;
c、希腊文明-中国媲美希腊、古罗马-伊斯兰文明-中国与世界同步、文艺复兴-欧洲先中国后、近代100年-中国显著落后;
d、希腊文明-中国显著领先希腊、古罗马-伊斯兰文明-中国缓慢落后、文艺复兴-欧洲先中国后、近代100年-中国全面落后;
15、人类科技发展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
a、希腊文明-科技发展缓慢、古罗马-伊斯兰文明-科技倒退、文艺复兴-欧洲独领风骚、近代100年-科技发展慢于文艺复兴时期;
b、希腊文明-阿基米德代表的科技进展、古罗马-伊斯兰文明-东西方科技交融、文艺复兴-科技再次发展、近代100年-科技飞速发展并转向美国;
c、希腊文明-科技发展迅速、古罗马-伊斯兰文明-发展缓慢、文艺复兴-科技复苏、近代100年-科技发展转向亚洲;
d、希腊文明-科技发展停滞、古罗马-伊斯兰文明-科技大发展、文艺复兴-科技发展转向英国、近代100年-科技发展转向美国;
第四周 力学浇灌科技开花▬▬历史启迪(下)第四周测验1、“唯一与现代科学相通的天才”、“现代科学之父”、“人类最伟大的科学伟人和“人类宇宙头等光辉的巨星”分别是 ( )。
a、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阿基米德;
b、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c、阿基米德、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
d、阿基米德、麦克斯韦尔、牛顿、爱因斯坦;
2、“科学四巨人”中,最具献身精神和人格缺憾的分别是 ( ) 。
a、阿基米德、爱因斯坦;
b、伽利略、牛顿;
c、牛顿、爱因斯坦;
d、伽利略、阿基米德;
3、阿基米德取得科技成就的三要素主要是 ( )。
a、从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获取知识文化便利、贵族民主政治环境、继承其他科学家成果并发扬光大;
b、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宽松的政治环境、保卫故乡的“国防需要”;
c、得益于前人的科学成果、无奈的保家卫国需要、维护个人声望的追求;
d、具有实现自我、追求人生目标的执着精神;
4、伽利略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因素是 ( )。
a、适应当时的专治政治环境、勇于挑战权威;
b、宽松的政治环境、继承其他科学家成果;
c、勇于创新、才华横溢、不屈不挠、奋斗不止;
d、具有实现自我、追求人生目标的执着精神;
5、“狭义相对论”表明 :( )。
a、在非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b、在伽利略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c、在洛伦兹变换下自然规律相同;
d、在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6、否定亚里斯多德“力是运动的原因”而代之以“力是运动改变的原因”的是 ( )。
a、牛顿;
b、伽利略;
c、阿基米德;
d、胡克;
7、经历2次世界大战的“高产科学巨星、世界公民、坚定和平爱好者”是 ( )。
a、牛顿;
b、伽利略;
c、阿基米德;
d、爱因斯坦;
8、牛顿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里,最突出的科学贡献是在 ( ) 方面。
a、万有引力、代数学;
b、三大定律、微积分;
c、光谱分析、数值分析;
d、流体粘滞效应、解析几何;
9、单摆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抛射体运动、光滑斜面加速运动、梁弯曲是由 ( ) 率先进行实验研究的。
a、笛卡尔;
b、牛顿;
c、阿基米德;
d、伽利略;
10、伽利略被公认为“现代科学之父”主要是因为他 ( )。
a、证明了日心说;
b、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运动学说;
c、建立了惯性系相对性原理;
d、开创了基于实验、观察、且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11、人类科学史上最长的冤案历时 ( ) 年。
a、115;
b、360;
c、134;
d、100;
12、牛顿基于“观察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真实性 ( )。
a、真实可靠;
b、无法考证;
c、不真实;
d、待考证;
13、滑轮组、杠杆、曲线面积与曲面体积“逼近求解”法是由 ( ) 发明的。
a、牛顿;
b、伽利略;
c、阿基米德;
d、芝诺;
14、爱因斯坦在“奇迹年”中发表了4篇划时代著作,其中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是 ( )。
a、《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
b、《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c、《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
d、光量子假说;
15、爱因斯坦一生发表的科学论文共 ( )篇。
a、9
b、35
c、44
d、54
16、质能关系表明 ( )。
a、物质在光速运动下具有的能量;
b、物质在静止时就具有的能量;
c、物质具备的能量是无法全部实现的;
d、物质的质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17、“广义相对论”表明: ( )。
a、在包括非惯性在内的任何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b、在洛伦兹变换下自然规律相同;
c、在伽利略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d、在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18、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的启迪表明:促进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
a、社会政治环境宽松、国力雄厚;
b、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制订有力支持的政策保障;
c、社会宽松环境、科学家奉献精神、世界和平、力学支撑;
d、科学家努力奋斗、具有追求人生目标的远大理想;
第五周 “静”力世界▬▬概念、分析与计算(上)第五周测验1、“质点系动力学”中关于‘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量定理:若质点系统所受合外力等于0,则系统总动量等于0;
b、动量矩定理:质点系统对某点总动量矩对时间的变化率等于系统对该点力矩矢量和;
c、动能定理:质点系统的总动能等于系统的总外力与总内力在单位时间内做功之和;
d、质点系统的总动量矩等于总动能与总动量之和;
2、力作用的三要素是 ( )。
a、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线;
b、幅值、频率、相位;
c、大小、方向、作用点;
d、性质、效果、作用对象;
3、力和力矩的单位一般分别采用 ( )。
a、牛顿n、帕pa;
b、帕pa、牛顿n;
c、牛顿n、牛顿米nm;
d、牛顿n、焦耳j;
4、力对刚体模型作用的2种效应是 ( )。
a、匀速运动、加速运动;
b、平动、转动;
c、改变运动状态、变形;
d、合力等于0、合力距等于0;
5、“力的可传性原理”适用于 ( )。
a、刚体模型;
b、弹性体模型;
c、塑性体模型;
d、流体;
6、如果从o点到力矢量f的矢径为r,则其对o点的力矩矢量等于 ( )。
a、r×f;
b、f×r;
c、f•r;
d、r•f;
7、平面力系中,规定“平面力矩”的正方向是 ( )。
a、使构件产生顺时针转动或转动趋势;
b、使构件产生逆时针转动或转动趋势;
c、使构件产生位于力作用平面内的转动或转动趋势;
d、使构件产生垂直于力作用平面的转动或转动趋势;
8、“平衡力系”的 ( )。
a、合外力矩等于0;
b、合动量等于0;
c、合外力等于0;
d、合动量矩等于0;
9、“力偶”的作用效应为 ( )。
a、只产生平动、不产生转动;
b、只产生转动、不产生平动;
c、使构件平衡(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产生变形;
10、二力构件的刚体构件,平衡条件是 ( )。
a、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作用点;
b、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平面内;
d、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1、三力构件的刚体构件,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
a、三力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三力矢量按首尾相连顺序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b、三力作用线不必汇交于一点,但三力矢量按首尾相连顺序必须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c、三力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内,但三力矢量按首尾相连顺序不必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d、三力作用线必不必汇交于一点,但三力矢量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12、“刚体静力学”中,平面平衡力系的“投影式”平衡方程是 ( b )。
a、
b、
c、
d、
13、若长度为l的一维刚体构件在整个长度上受到载荷集度为q的均匀分布力,可等效简化为集中力f,简化结果为 ( )。
a、大小f=ql/2、方向垂直于构件、作用点位于中点l/2处;
b、大小f=ql、方向与原分布力同向、作用点位于中点l/2处;
c、大小f=2ql、方向与原分布力同向、作用点位于中点l处;
d、大小f=2ql、方向垂直于构件、作用点位于中点l处;
14、在刚体模型受平面力(系)分析中,解除约束、取隔离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位移,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该方向上的未知约束力;
b、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位移,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该方向上的未知约束力偶;
c、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转动,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该转动方向的未知约束力;
d、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转动,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垂直于该转向的未知约束力偶;
15、
a、
b、
c、
d、
第六周 “静”力世界▬▬概念、分析与计算(下)第六周测验1、人类历史上“材料发展历程”大致是 ( )。
a、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超材料时代→…;
b、青铜器时代→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子材料时代→…;
c、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子材料时代→…;
d、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it材料时代→…;
2、古代中国材料技术发展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 ( )。
a、显著落后;
b、无与伦比;
c、同步发展;
d、发展滞后;
3、杜牧诗作《赤壁》中的“自将磨洗认前朝”表明:( )。
a、古代中国清洗技术十分发达;
b、古代中国陶瓷技术十分发达;
c、古代中国雕刻技术十分发达;
d、古代中国冶金技术十分发达;
4、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材料分别是 ( )。
a、钢铁、半导体、微电子、(待定)材料;
b、钢铁、电力传输、高强度、纳米材料;
c、钢铁、绝缘、耐超高温、超导材料;
d、钢铁、耐高温高压、抗辐射、石墨烯材料;
5、相图建立、发现马氏体、发现x射线、位错理论建立分别是由 ( ) 完成的。
a、martens(19世纪末)、伦琴(1895)、gibbs(19世纪中末期)、taylor/orowan/polanyi(1934);
b、taylor/orowan/polanyi(1934)、gibbs(19世纪中末期)、martens(19世纪末)、伦琴(1895);
c、gibbs(19世纪中末期)、martens(19世纪末)、伦琴(1895)、taylor/orowan/polanyi(1934);
d、伦琴(1895)、martens(19世纪末)、taylor/orowan/polanyi(1934)、gibbs(19世纪中末期);
6、下列关于工程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强度是构件受力后不发生破坏或不产生不可恢复变形的能力;
b、刚度是构件受力后不发生超过工程允许的弹性变形的能力;
c、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是构件在压缩载荷作用下保持平衡形式不发生突然转变的能力;
d、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越好,构件的稳定性越好;
7、弹塑性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包括 ( )。
a、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折弯;
b、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c、屈曲、延展、滑移、位错;
d、平动、转动、振动、波动;
8、“材料静力学”对工程构件进行理论分析时,常采用如下基本假设 ( )。
a、构件只有弹性或塑性变形;
b、构件只具有基本变形;
c、构件变形小,且其材料的物理或力学特性各向同性、均匀连续;
d、构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9、下列关于“应力、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应力(stress)定义为“分布内力在一点的集度[ pa]”,分:正应力σ和切(剪)应力τ;
b、应变(strain)定义为“单位长度的线变形量[m/m(无量纲)]”,分:正应变ε和切(剪)应变γ;
c、正应变(normal strain)ε和切应变(shearing strain)γ分别是由正应力σ和切应力τ所产生的;
d、“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物性曲线”一般是线性的,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10、关于拉压杆轴向内力--轴力的正、负号的规定是:若以杆件轴向为纵向,则 ( )。
a、纵拉为正、纵压为负;
b、纵压为正、纵拉为负;
c、纵拉为正、横压为负;
d、横拉为正、纵压为负;
11、应用“截面法”确定拉压杆件的轴向内力—轴力的大小和方向时,通常按如下方法设定假想的‘分段点’和‘控制面’:( )。
a、以杆件的端部和突变截面为分段点,以分段点的一侧为控制面;
b、以集中外力作用点或分布外力间断点、端部和突变截面为分段点,以分段点的一侧(端部)或两侧为控制面;
c、以集中外力作用点或分布外力间断点为分段点,以分段点的两侧为控制面;
d、以集中外力作用点或分布外力间断点、端部和突变截面为分段点,以分段截面为控制面;
12、计算均匀直杆轴向(x)的正应力、正应变和变形的正确公式是 ( )。
a、
b、
c、
d、
13、
a、
b、
c、
d、
14、螺纹直径d=15 mm的螺栓,紧固时所承受的压缩性预紧力为=20 kn。若已知螺栓的工程许用应力[σ]=150 mpa,则:螺栓的强度是 ( )的。
a、不安全;
b、安全;
c、既安全也不安全;
d、无法确定安全性;
第七周 “动”力世界▬▬ 振动与波第七周测验1、以下自然现象或工程结构不属于振动或波动现象的是 ( )。
a、人类的心脏跳动、耳膜听声、声带说唱,光传播、海浪、湖面涟漪、蝴蝶展翅;
b、静态的建筑、实验台基座、地面、地下管道、山体、液压传动管路中的流体..;
c、车辆行驶与飞机及船舶的航行、机加工与动力机械的运转、机电控制系统的自激;
d、风或地震激励桥梁或建筑物;
2、以下属于“波动的定义”是 ( )。
a、一个状态交替改变的过程;
b、系统的状态参量在其基准值上下交替变化的过程;
c、物体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或场域的往复运动;
d、往复运动/交替变化的能量/信息的传播(递);
3、如下机械振动分别是从“作用机理”、“参数描述”进行分类的是 ( )。
a、自激振动、自由振动;
b、强(受)迫振动、周期振动;
c、随机振动、准周期振动;
d、简谐周期振动、阻尼自由振动;
4、从“波动方式”区分,波动分为 ( )。
a、纵波、横波、混合波;
b、机械波、电磁波、地质波、声波、水波...;
c、行波、驻波;
d、平面波、球面波、柱面波...;
5、描述振动或波动的4个物理量分别是 ( )。
a、波前、强度、维度、阻尼;
b、自由、受迫、自激、随机;
c、传播的介质、方向、时间、能量;
d、周期、频率、振幅、相位;
6、‘无阻尼自由振动’的“质量(m)-弹簧(静刚度k)”振子系统的固有频率是 ( )。
a、
b、
c、
d、
7、“质量-弹簧”振子的3种‘有阻尼自由振动状态’分别为 ( )状态。
a、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
b、上升、保持、衰减;
c、大阻尼、小阻尼、无阻尼;
d、无振动、有振动、共振;
8、强(受)迫振动系统发生“共振”时,外界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的关系是 ( )。
a、
b、
c、
d、
9、“次声波(f<20hz)武器”是基于 ( )而设计的。
a、人体关键器官无法承受武器发射的高强度次声波;
b、人体关键器官的固有频率远低于武器发射的高强度次声波频率;
c、人体关键器官的固有频率多近于武器发射的高强度次声波频率;
d、人体关键器官的固有频率远高于武器发射的高强度次声波频率;
10、载重卡车货斗底部设置的“板簧”是利用 ( ) 吸收耗散地面激励的振动能量。
a、粘滞阻尼;
b、干摩擦阻尼;
c、主动阻尼;
d、结构阻尼;
11、下列地面表现不属于“断层引起的构造性地震”的是 ( )。
a、地面凸起;
b、地面下沉;
c、地面错移;
d、地面塌陷;
12、地震灾害的主要元凶—携带能量最大的地震波是 ( )。
a、沿地表传播的瑞利波(r波)和洛夫波(l波);
b、沿地下某些岩层传播的斯通利(stoneley)波;
c、在地球内部自由传播的体波(先水平的纵波-p波、后上下的横波-s波);
d、沿地球内部某些低速(石油、水)层的通道波;
13、常用度量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分别是 ( )。
a、烈度、里氏震级;
b、里氏震级、烈度;
c、震源深度、震中心;
d、地震类型、持续时间;
14、我国一线城市居民建筑设计抗震“里氏震级”标准是 ( )。
a、5级;
b、6级;
c、7级;
d、8级;
15、如下关于“声源、声速vs随温度t变化、计算线性声压级l”的正确描述分别是 ( )。
a、
b、
c、
d、
16、人耳听力有效的线性声压级l和频率f的范围是 ( )。
a、l=30db-150db、f=20hz-30khz;
b、l=20db-150db、f=25hz-40khz;
c、l=20db-130db、f=20hz-20khz;
d、l=10db-140db、f=10hz-30khz;
17、“夜半隔山钟”主要是因为 ( )。
a、
b、
c、
d、
18、编钟‘钟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抑制钟声的低频成份;
b、抑制钟声的中频成份;
c、抑制钟声的高频成份;
d、抑制钟声的强度;
19、目前,力学研究与分析的三大主要手段是 ( )。
a、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计算;
b、理论计算、数字模拟、应用检验;
c、分析计算、实验测试、数值校核;
d、模型建立、仿真实验、效果测试;
20、以下常用的有限元分析(fea)软件中,专门用于流体流场计算的是 ( )。
a、ansis;
b、cfd;
c、abaqus;
d、nastran;
第八周 “流”力世界▬▬ 航空与航天(上)第八周测验1、目前人造高速飞行体前二名(top2)及其速度是 ( )。
a、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7.6 km/s、发现号航天飞机7.8 km/s;
b、阿波罗10号飞船10.73 km/s、星尘号探测器12.5 km/s;
c、太阳神1号探测器62 km/s、太阳神2号探测器67.1km/s;
d、新地平线号探测器16.1 km/s、旅行者1号探测器17 km/s;
2、人类航空、航天飞行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标志性的四个阶段 ( )。
a、飞艇→莱特兄弟机→军用机→民用机→超音速机;
b、飞艇→莱特兄弟机→亚音速机→超音速机→空天机;
c、飞艇→莱特兄弟机→两次世界大战机→高超音速机→空天机;
d、飞艇→莱特兄弟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机→高超音速机;
3、我国歼20战机最大飞行速度是 ( ) 马赫(ma)。
a、2
b、2.5
c、3
d、3.5
4、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三大运输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分别是 ( )。
a、安-225运输机(前苏联)640吨、c-5银河(美国)379吨、运-20(中国)220吨;
b、c-5银河(美国)640吨、安-225运输机(前苏联)379吨、运-20(中国)220吨;
c、c-5银河(美国)640吨、运-20(中国)379吨、安-225运输机(前苏联)220吨;
d、运-20(中国)640吨、安-225运输机(前苏联)379吨、c-5银河(美国)220吨;
5、对于动态流体,若流场的密度、流速、压强和深度分别以ρ、v、p和h表示,则如下“基本流体动力学方程”—“伯努利定理”中,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6、从“伯努利定理”可得到的‘重要结论’是:( )。
a、流体深度h 相同处,流速v越大、流体压强p越大;
b、流体深度h 相同处,流速v越小、流体压强p越大;
c、流速v相同处,深度h 越深、流体压强p越大;
d、流体压强p相同处,深度h 越深、流速v越大;
7、运动的车辆或轮船对附近的人体产生“吸力”的原因是:( )。
a、人体在相对于车船的远、近两侧流体速度增大;
b、人体在相对于车船的远、近两侧流体压强增大;
c、人体在相对于车船的远、近两侧存在指向车船的压差;
d、人体在相对于车船的远、近两侧流体密度不均匀;
8、龙卷风因气流高速旋转而在其中心旋涡内部形成的超低气压大致为 ( )。
a、-10-0 kpa;
b、200-400 mpa;
c、1-20 kpa;
d、500-900 mpa;
9、“马格努斯效应”是指:( )。
a、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向上的作用力;
b、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后向的作用力;
c、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前向的作用力;
d、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10、飞机机翼截面常设计为 ( ) ,使飞行时气流对机翼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升力。
a、上凹下凸;
b、上凹下平;
c、上凸下凹(平);
d、上凸下凸;
11、“风洞”是根据 ( ) 设计的重大“空气动力学”实验装备。
a、伯努力定理;
b、相对运动原理;
c、阿基米德定理;
d、相对论;
12、“流体动力学”的三代掌门人分别是 ( )。
a、普朗特、普朗克、冯.卡门;
b、阿基米德、普朗特、钱学森;
c、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
d、阿基米德、普朗特、冯.卡门;
第九周 “流”力世界▬▬ 航空与航天(下)第九周测验1、高尔夫球采用‘窝纹’表面,是因为其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 ( ) 比光滑球小。
a、压差阻力;
b、空气摩擦阻力;
c、卡门涡街脱落频率;
d、湍流强度;
2、“等阻实验”表明:飞行物体所受到的压差阻力与物体的 ( ) 无关。
a、最大迎风面积;
b、形状;
c、在流场中的位置;
d、表面积;
3、管道中每个流体质点路线有序规则、流速均匀的层流,其雷诺数re范围是 ( )。
a、re<500;
b、re<2000;
c、2000
d、re>40000;
4、“卡门涡街”是由于 ( ) 而脱离固体表面形成的周期性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旋涡。
a、粘性作用;
b、流体惯性;
c、压差阻力;
d、摩擦阻力;
5、“卡门涡街”导致塔科马(tacoma)大桥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
a、涡街强度超过桥梁许用刚度;
b、涡街脱落时间过长;
c、涡街频率接近桥梁固有频率;
d、涡街压差产生推(倒)力;
6、汽车行驶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来自于 ( )。
a、前部;
b、后部;
c、前、后部;
d、侧面;
7、飞机收起“起落架”是因为飞行中起落架的 ( )。
a、压差阻力小;
b、压差阻力大;
c、摩擦阻力小;
d、摩擦阻力大;
8、“音障”是由于超音速飞行时 ( ) 而产生的飞行障碍。
a、操控稳定性变差;
b、压差阻力增大;
c、摩擦阻力增大;
d、激波形成;
9、航空飞行的速度范围依据马赫数ma的规定是: ( )。
a、亚音速ma=0.1-0.5, 跨音速ma=0.5-1.5, 超音速ma=1.5-3.0, 高超音速ma >3;
b、亚音速ma=0.1-0.7, 跨音速ma=0.7-1.3, 超音速ma=1.3-4.0, 高超音速ma >4;
c、亚音速ma=0.1-0.8, 跨音速ma=0.8-1.2, 超音速ma=1.2-5.0, 高超音速ma >5;
d、亚音速ma=0.1-0.9, 跨音速ma=0.9-1.1, 超音速ma=1.1-6.0, 高超音速ma >6;
10、飞行体设计的“飞行面积率”是指: ( )
a、“机翼 机身”各段体积沿机身轴线缓慢变化→从前到后轴向各段体积积递减;
b、“机翼 机身”总横截面积沿机身轴线保持不变→从前到后轴向各截面积递减;
c、“机翼 机身”形状沿机身轴线呈现流线型变化→从前到后轴向各段重量递减;
d、“机翼 机身”总横截面积沿机身轴线缓慢变化→从前到后轴向各截面积与该截面自重旋成体截面积相同;
11、航天飞行需要脱离地球引力的速度—“逃逸速度”或“第一宇宙速度”是 ( ) km/s。
a、5-7;
b、7.9;
c、9.8;
d、12.6;
12、“捆绑式火箭”的连接形式不包括 ( )。
a、并联;
b、串联;
c、混联;
d、焊接联结;
13、调整航天器飞行姿态时采用的火箭推进剂常用 ( )。
a、固体燃料;
b、液体燃料;
c、气体燃料;
d、混合燃料;
14、地球卫星长期受到的“摄动力”不包括:( )。
a、地球引力;
b、月球引力;
c、太阳光辐射压力;
d、压差阻力;
15、航天飞行器姿态的调整控制方法不包括:( )。
a、自旋或三轴稳定法;
b、能量稳定法;
c、磁力稳定法;
d、重力梯度稳定法;
期末考试
客观题
1、《道德经》中关于天、地、人、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是 ( )。
a、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b、天法地, 地法人,人法道, 道法自然;
c、地法人, 人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法道;
d、道法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2、目前“宇宙理论模型”推测宇宙的寿命是 ( )。
a、150亿年左右;
b、300亿年左右;
c、100亿年左右;
d、不确定;
3、爱因斯坦的“时间延缓效应”公式是 ( )。
a、
b、
c、
d、
4、物质界的速度极限是( )。
a、1万公里/秒;
b、秒差距/秒;
c、30万公里/秒;
d、1光年/秒;
5、现有《量子力学》研究所涉及的量子的‘线度’是 ( )。
a、
b、
c、
d、
6、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顺序是 ( )。
a、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
b、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
c、强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
d、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7、现代生活中,我们关注的“牛顿力世界”主要涉及的诸如:摩擦力、拉力和弹力之类的机械力属于 ( )。
a、电磁力;
b、万有引力;
c、强相互作用力;
d、弱相互作用力;
8、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力程’属于“长程”的作用力是 ( )。
a、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力;
b、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
c、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
d、万有引力、电磁力;
9、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的起始时间—人类可观测的最小时间是 ( )。
a、
b、
c、
d、
10、人类可观测的最小尺寸—普朗克长度是 ( )。
a、
b、
c、
d、
11、《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是指 ( )。
a、量子的速度测不准;
b、量子的速度和位置同时测不准;
c、量子的位置测不准;
d、量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测准;
12、《量子力学》认为‘量子’具有 ( )。
a、波动性;
b、粒子性;
c、波、粒二相性;
d、确定性;
13、台风、龙卷风来了分别要 ( ) 门窗。
a、关闭、关闭;
b、打开、打开;
c、打开、关闭;
d、关闭、打开;
14、“微风”吹垮tacoma大桥是因为 ( ) 。
a、风级太大;
b、卡门涡街生成;
c、大桥不够坚固;
d、斜拉索不适于该桥;
15、牛顿时代、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时代、狄拉克量子时代分别由如下基本常数表征:( )。
a、
b、
c、
d、
16、与现代科技最为相通的四大文明是 ( ) 。
a、中华文明;
b、希腊文明;
c、古罗马文明;
d、伊斯兰文明;
17、近500年科技发展六时代中首时代的最重要檄文是 ( )。
a、《天体运行论》;
b、《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18、科技发展的2次大飞跃分别是 ( )。
a、牛顿力学、电动力学建立;
b、牛顿力学、相对论建立;
c、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建立;
d、相对论、it技术理论建立;
19、人类历史上曾经对世界科技发展贡献率最高达71%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希腊;
c、中国;
d、英国;
20、我国量子保密通讯卫星是根据 ( ) 原理设计制造的。
a、测不准原理;
b、波粒二相性;
c、量子纠缠;
d、宇称不对称;
21、人类科技发展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
a、希腊文明-科技发展缓慢、古罗马-伊斯兰文明-科技倒退、文艺复兴-欧洲独领风骚、近代100年-科技发展慢于文艺复兴时期;
b、希腊文明-阿基米德代表的科技进展、古罗马-伊斯兰文明-东西方科技交融、文艺复兴-科技再次发展、近代100年-科技飞速发展并转向美国;
c、希腊文明-科技发展迅速、古罗马-伊斯兰文明-发展缓慢、文艺复兴-科技复苏、近代100年-科技发展转向亚洲;
d、希腊文明-科技发展停滞、古罗马-伊斯兰文明-科技大发展、文艺复兴-科技发展转向英国、近代100年-科技发展转向美国;
22、“唯一与现代科学相通的天才”、“现代科学之父”、“人类最伟大的科学伟人和“人类宇宙头等光辉的巨星”分别是 ( )。
a、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阿基米德;
b、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c、阿基米德、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
d、阿基米德、麦克斯韦尔、牛顿、爱因斯坦;
23、伽利略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因素是 ( )。
a、适应当时的专治政治环境、勇于挑战权威;
b、宽松的政治环境、继承其他科学家成果;
c、勇于创新、才华横溢、不屈不挠、奋斗不止;
d、具有实现自我、追求人生目标的执着精神;
24、否定亚里斯多德“力是运动的原因”而代之以“力是运动改变的原因”的是 ( )。
a、牛顿;
b、伽利略;
c、阿基米德;
d、胡克;
25、牛顿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里,最突出的科学贡献是在 ( ) 方面。
a、万有引力、代数学;
b、三大定律、微积分;
c、光谱分析、数值分析;
d、流体粘滞效应、解析几何;
26、伽利略被公认为“现代科学之父”主要是因为他 ( )。
a、证明了日心说;
b、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运动学说;
c、建立了惯性系相对性原理;
d、开创了基于实验、观察、且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27、人类科学史上最长的“伽利略”冤案历时 ( ) 年。
a、115;
b、360;
c、134;
d、100;
28、牛顿基于“观察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真实性 ( )。
a、真实可靠;
b、无法考证;
c、不真实;
d、待考证;
29、爱因斯坦在“奇迹年”中发表了4篇划时代著作,其中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是 ( )。
a、《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
b、《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c、《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
d、光量子假说;
30、“广义相对论”表明:( )。
a、在包括非惯性在内的任何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b、在洛伦兹变换下自然规律相同;
c、在伽利略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d、在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31、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的启迪表明:促进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
a、社会政治环境宽松、国力雄厚;
b、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制订有力支持的政策保障;
c、社会宽松环境、科学家奉献精神、世界和平、力学支撑;
d、科学家努力奋斗、具有追求人生目标的远大理想;
32、力作用的三要素是 ( )。
a、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线;
b、幅值、频率、相位;
c、大小、方向、作用点;
d、性质、效果、作用对象;
33、力对刚体模型作用的2种效应是 ( )。
a、匀速运动、加速运动;
b、平动、转动;
c、改变运动状态、变形;
d、合力等于0、合力距等于0;
34、“力的可传性原理”适用于 ( )。
a、刚体模型;
b、弹性体模型;
c、塑性体模型;
d、流体;
35、如果从o点到力矢量f的矢径为r,则其对o点的力矩矢量等于 ( )。
a、r×f;
b、f×r;
c、f•r;
d、r•f;
36、平面力系中,“平面力矩”正方向的规定是 ( )。
a、使构件产生顺时针转动或转动趋势;
b、使构件产生逆时针转动或转动趋势;
c、使构件产生位于力作用平面内的转动或转动趋势;
d、使构件产生垂直于力作用平面的转动或转动趋势;
37、“平衡力系”的 ( )。
a、合外力矩等于0;
b、合动量等于0;
c、合外力等于0;
d、合动量矩等于0;
38、“力偶”的作用效应为 ( )。
a、只产生平动、不产生转动;
b、只产生转动、不产生平动;
c、使构件平衡(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产生变形;
39、在刚体模型受平面力(系)分析中,解除约束、取隔离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位移,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该方向上的未知约束力;
b、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位移,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该方向上的未知约束力偶;
c、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转动,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该转动方向的未知约束力;
d、若约束限制某方向的转动,则在约束位置添加一个垂直于该转向的未知约束力偶;
40、“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材料分别是 ( )。
a、钢铁、半导体、微电子、(待定)材料;
b、钢铁、电力传输、高强度、纳米材料;
c、钢铁、绝缘、耐超高温、超导材料;
d、钢铁、耐高温高压、抗辐射、石墨烯材料;
41、下列关于工程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强度是构件受力后不发生破坏或不产生不可恢复变形的能力;
b、刚度是构件受力后不发生超过工程允许的弹性变形的能力;
c、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是构件在压缩载荷作用下保持平衡形式不发生突然转变的能力;
d、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越好,构件的稳定性越好;
42、弹塑性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包括 ( )。
a、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折弯;
b、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c、屈曲、延展、滑移、位错;
d、平动、转动、振动、波动;
43、下列关于“应力、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应力(stress)定义为“分布内力在一点的集度[ pa]”,分:正应力σ和切(剪)应力τ;
b、应变(strain)定义为“单位长度的线变形量[m/m(无量纲)]”,分:正应变ε和切(剪)应变γ;
c、正应变(normal strain)ε和切应变(shearing strain)γ分别是由正应力σ和切应力τ所产生的;
d、“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物性曲线”一般是线性的,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44、以下属于“波动的定义”是 ( )。
a、一个状态交替改变的过程;
b、系统的状态参量在其基准值上下交替变化的过程;
c、物体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或场域的往复运动;
d、往复运动/交替变化的能量/信息的传播(递);
45、描述振动或波动的4个物理量分别是 ( )。
a、波前、强度、维度、阻尼;
b、自由、受迫、自激、随机;
c、传播的介质、方向、时间、能量;
d、周期、频率、振幅、相位;
46、‘无阻尼自由振动’的“质量(m)-弹簧(静刚度k)”振子系统的固有频率是 ( )。
a、
b、
c、
d、
47、载重卡车货斗底部设置的“板簧”是利用 ( ) 吸收耗散地面激励的振动能量。
a、粘滞阻尼;
b、干摩擦阻尼;
c、主动阻尼;
d、结构阻尼;
48、常用度量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分别是 ( )。
a、烈度、里氏震级;
b、里氏震级、烈度;
c、震源深度、震中心;
d、地震类型、持续时间;
49、如下关于“声源、声速vs随温度t变化、计算线性声压级l”的正确描述分别是 ( )。
a、
b、
c、
d、
50、人耳听力有效的线性声压级l和频率f的范围是 ( )。
a、l=30db-150db、f=20hz-30khz;
b、l=20db-150db、f=25hz-40khz;
c、l=20db-130db、f=20hz-20khz;
d、l=10db-140db、f=10hz-30khz;
51、目前,力学研究与分析的三大主要手段是 ( )。
a、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计算;
b、理论计算、数字模拟、应用检验;
c、分析计算、实验测试、数值校核;
d、模型建立、仿真实验、效果测试;
52、人类航空、航天飞行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标志性的四个阶段 ( )。
a、飞艇→莱特兄弟机→军用机→民用机→超音速机;
b、飞艇→莱特兄弟机→亚音速机→超音速机→空天机;
c、飞艇→莱特兄弟机→两次世界大战机→高超音速机→空天机;
d、飞艇→莱特兄弟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机→高超音速机;
53、对于动态流体,若流场的密度、流速、压强和深度分别以ρ、v、p和h表示,则如下“基本流体动力学方程”—“伯努利定理”中,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54、从“伯努利定理”可得到的‘重要结论’是:( )。
a、流体深度h 相同处,流速v越大、流体压强p越大;
b、流体深度h 相同处,流速v越小、流体压强p越大;
c、流速v相同处,深度h 越深、流体压强p越大;
d、流体压强p相同处,深度h 越深、流速v越大;
55、“马格努斯效应”是指:( )。
a、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向上的作用力;
b、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后向的作用力;
c、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前向的作用力;
d、旋转物体飞行过程中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56、飞机机翼截面常设计为 ( ) ,使飞行时气流对机翼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升力。
a、上凹下凸;
b、上凹下平;
c、上凸下凹(平);
d、上凸下凸;
57、高尔夫球采用‘窝纹’表面,是因为其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 ( ) 比光滑球小。
a、压差阻力;
b、空气摩擦阻力;
c、卡门涡街脱落频率;
d、湍流强度;
58、“音障”是由于超音速飞行时 ( ) 而产生的飞行障碍。
a、操控稳定性变差;
b、压差阻力增大;
c、摩擦阻力增大;
d、形成激波;
59、航空飞行的速度范围依据马赫数(ma)的规定是: ( )。
a、亚音速ma=0.1-0.5, 跨音速ma=0.5-1.5, 超音速ma=1.5-3.0, 高超音速ma >3;
b、亚音速ma=0.1-0.7, 跨音速ma=0.7-1.3, 超音速ma=1.3-4.0, 高超音速ma >4;
c、亚音速ma=0.1-0.8, 跨音速ma=0.8-1.2, 超音速ma=1.2-5.0, 高超音速ma >5;
d、亚音速ma=0.1-0.9, 跨音速ma=0.9-1.1, 超音速ma=1.1-6.0, 高超音速ma >6;
60、航天飞行需要脱离地球引力的速度—“逃逸速度”或“第一宇宙速度”是 ( ) km/s。
a、5-7;
b、7.9;
c、9.8;
d、12.6;
主观题
1、
2、
猜你喜欢
- 2023-10-23 00:18
- 2023-10-22 23:50
- 2023-10-22 23:32
- 2023-10-22 22:48
- 2023-10-22 22:46
- 2023-10-22 22:39
- 2023-10-22 22:32
- 2023-10-22 22:14
- 2023-10-22 21:55
- 2023-10-22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