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吸收7.1 吸收过程概述随堂测验1、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氨,进塔时空气中氨的含量为5%(质量%),该吸收过程属于( )。
a、高组成吸收
b、多组分吸收
c、化学吸收
d、低组成吸收
2、气体吸收过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场合( )。
a、制取某种气体的液态产品
b、净化或精制气体
c、回收混合气体中所需的组分
d、工业废水的治理
3、通过吸收塔对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组分进行吸收,即可获得纯态的溶质。
7.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随堂测验1、对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温度下,溶解度随气相分压的升高而( )。
a、减小
b、增大
c、不确定
d、不变
2、吸收与解吸为互逆的过程,下列操作条件中利于解吸的是( )。
a、加压
b、升温
c、减压
d、降温
3、气体在液体的溶解度是指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与气相中溶质的分压之间的关系。
7.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随堂测验1、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气体1和气体2分别在水中溶解,若气体1的溶解度小于气体2,则溶解度系数h1与h2的关系为( )。
a、
b、
c、
d、不确定
2、亨利定律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3、相平衡常数m 等于亨利系数e 除以操作的总压力p。
7.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随堂测验1、对于逆流吸收过程,气相出口最低组成应( )。
a、
b、
c、
d、
2、选择吸收剂的主要原则是( )。
a、溶解度:吸收剂对溶质组分的溶解度要大
b、选择性:吸收剂应对溶质组分有较大溶解度,而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溶解度甚微
c、黏度:吸收剂在操作温度下的黏度要低
d、挥发度: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即挥发度要小
3、根据相平衡关系可以确定传质的推动力,传质推动力仅以气相组成表示。
第7章 吸收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对于a和b的二组分扩散系统,两组分扩散通量的关系为( )。
a、
b、
c、
d、
2、描述分子扩散的现象方程为菲克定律,对于a和b的二组分扩散系统,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3、对于a和b的二组分扩散系统,在总浓度恒定时,组分间的相互扩散系数dab与dba相等。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对于a和b二组分的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二者的扩散通量关系为( )。
a、
b、
c、
d、
2、对于a和b的二组分扩散系统,发生等分子反方向扩散的条件是( )。
a、组分a、b沿同一方向扩散
b、组分a、b进行反方向扩散
c、组分a的扩散通量大于组分b的扩散通量
d、二者的扩散通量相等
3、等分子反方向扩散过程通常发生在蒸馏操作中。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在总压130kpa下,某组分a通过另一停滞组分b进行稳态扩散,已知在界面1和界面2处,组分a的分压分别为100 kpa和20 kpa ,则漂流因数为( )。
a、4.15
b、2.11
c、1.72
d、3.50
2、对于组分a通过停滞组分b的扩散过程,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过程通常发生在吸收操作中。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气体扩散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温度与浓度
b、压力与浓度
c、温度与压力
d、黏度与浓度
2、液体中的扩散具有以下特点( )。
a、组分的扩散系数随浓度而变
b、组分的扩散系数与浓度无关
c、总浓度在整个液相中保持一致
d、总浓度在整个液相中并非到处保持一致
3、液相中扩散的处理原则是,扩散系数和总浓度分别以平均扩散系数和平均总浓度代替。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描述对流传质的基本方程为i( )。
a、菲克定律
b、牛顿黏性定律
c、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d、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2、下列关于涡流扩散的描述正确是( )。
a、涡流扩散在湍流流体中发生
b、涡流扩散在层流流体中发生
c、在涡流扩散中时刻存在分子扩散
d、涡流扩散的通量远大于分子扩散的通量
3、层流的传质机理是分子扩散,浓度分布为一渐缓的曲线。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根据双膜模型,可得出膜吸收系数( )。
a、
b、
c、
d、
2、双膜模型(停滞膜模型)的要点包括( )。
a、在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膜—气膜和液膜
b、溶质a经过两膜层的传质方式为分子扩散
c、在气液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
d、在气膜、液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各处浓度均匀一致
3、
第7章 吸收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下列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下列各阻力表达式中,属于气膜阻力的是( )。
a、
b、
c、
d、
3、在气液两相间的传质过程中,溶质组分通过气膜和液膜的传质速率应相等。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在下列吸收过程中,属于气膜控制的是( )。
a、水吸收氧
b、水吸收氢
c、水吸收二氧化碳
d、水吸收氨
2、对于气膜控制过程,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3、总吸收速率方程式中的推动力是以气相(或液相)主体组成与界面组成的差值表示的。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1、
a、
b、
c、
d、
2、在下列吸收速率方程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使用总吸收速率方程式时,在整个过程所涉及的组成范围内,平衡关系须为直线。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1、在逆流吸收过程中,操作液气比增大,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2、在下列关系式中,反映吸收塔总物料衡算关系的是( )。
a、
b、
c、
d、
3、吸收塔内任一横截面上,气液组成y与x之间的关系称为操作关系,描述该关系的方程即为操作线方程。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1、
a、1.97
b、0.99
c、2.56
d、1.45
2、下列关于吸收塔的塔径计算描述正确是( )。
a、计算塔径时应以塔顶的气量为依据
b、计算塔径时应以塔底的气量为依据
c、计算塔径时vs采用操作状态下的数据
d、计算塔径时vs采用标准状态下的数据
3、完成一定的吸收任务,操作液气比越小,则出塔吸收液的组成越低。
第7章 吸收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1、
a、减小
b、不变
c、增大
d、不确定
2、下列吸收系数中,属于总体积吸收系数的是( )。
a、
b、
c、
d、
3、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1、脱吸因数的定义式为( )。
a、
b、
c、
d、
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包括( )。
a、脱吸因数法
b、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c、等板高度法
d、数值积分法
3、吸收因数为操作线斜率与平衡线斜率的比值。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1、在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溶质的吸收率为99.4%,吸收因数为1.376,填料的等板高度为0.318m,则所需的填料层高度为( )。
a、3.820m
b、5.234m
c、7.465m
d、4.552m
2、采用等板高度法计算填料层高度时,确定理论级数的方法包括( )。
a、逐级计算法
b、解析法(克列姆塞尔法)
c、梯级图解法
d、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3、等板高度法是依据理论级的概念来计算填料层高度,故又称为理论级模型法。
7.5 吸收系数随堂测验1、施密特数sc的定义式为( )。
a、
b、
c、
d、
2、在吸收系数的量纲为1数群关联式中,常用的量纲为1数群包括( )。
a、施伍德数sh
b、施密特数sc
c、普朗特数pr
d、雷诺数re
3、雷诺数反映流体的物性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7.6 其他条件下的吸收和脱吸随堂测验1、在气提脱吸过程中,加入气提气体的目的是( )。
a、降低操作温度
b、增大溶质的分压
c、降低操作压力
d、降低溶质的分压
2、化工上常用的脱吸方法有( )。
a、气提脱吸
b、减压解吸
c、加热解吸
d、加热-减压联合解吸
3、从原理上脱吸与逆流吸收是相同的,只是在脱吸中传质的方向与吸收相反。
单元测验(第7章)1、对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温度下,溶解度随气相分压的升高而(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气体1和气体2分别在水中溶解,若气体1的溶解度大于气体2,则亨利系数e1与e2的关系为( )。
a、
b、
c、
d、不确定
3、在总压120 kpa下,组分a与组分b进行等分子反方向稳态扩散,已知在界面1和界面2 处,组分a的分压分别为98 kpa和12 kpa,则在两界面中点处组分b的分压为( )。
a、45 kpa
b、55 kpa
c、50 kpa
d、65 kpa
4、在一定的压力下,气体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5、在一吸收塔内,用含苯为0.65%(摩尔分数,下同)的再生循环洗油逆流吸收煤气中的苯,已知气液平衡方程为y=0.075x,则塔顶排出煤气中苯的最低含量为( )。
a、0.000416
b、0.000165
c、0.000488
d、0.000628
6、在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要求溶质的吸收率为99.5%,操作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5倍,操作条件下的相平衡常数为1.65,则操作液气比为( )。
a、2.46
b、1.78
c、2.98
d、1.65
7、当气体处理量一定时,增加吸收剂用量,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
a、减小
b、不确定
c、不变
d、增大
8、在一填料塔内用清水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已知溶质的吸收率为99.5%,吸收因数为1.528,所用填料的等板高度为0.415 m,则所需的填料层高度为( )。
a、3.25m
b、4.16m
c、5.38m
d、6.39m
9、在吸收系数的量纲为1数群关联式中,反映重力影响的量纲为1数群为( )。
a、施密特数sc
b、施伍德数sh
c、伽利略数ga
d、雷诺数re
10、某填料吸收塔中,装有比表面积为的金属阶梯环填料,填料层的空隙率为95.1%,则填料层的当量直径为( )。
a、0.017m
b、0.045m
c、0.032m
d、0.125m
11、在下列各物理量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
a、溶解度系数h
b、亨利系数e
c、相平衡常数m
d、气体扩散系数dab
12、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包括( )。
a、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
b、确定传质的推动力
c、计算总传质单元高度
d、指明传质进行的极限
13、在下列吸收系数中,单位为kmol/(·s)的是( )。
a、kg
b、ky
c、kx
d、kl
14、在下列吸收过程中,不属于气膜控制的是( )。
a、水吸收氨
b、水吸收二氧化碳
c、水吸收氧
d、水吸收二氧化硫
15、关于气提解吸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提解吸也称为载气解吸,其过程类似于吸收。
b、气提解吸的作用在于,提供与吸收液相平衡的气相。
c、一般来说,应用惰性气体作为载气的解吸过程适用于溶剂的回收。
d、以吸收剂蒸气作为载气的解吸又称为提馏,多用于以水为溶剂的解吸过程。
16、用洗油吸收芳烃、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碳均为化学吸收过程。
17、漂流因数反映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传质速率随漂流因数的增加而加大。
18、根据双膜模型的假定,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的组成相等。
19、吸收速率方程式只适用于描述稳态操作的吸收塔内任一横截面上的速率关系。
20、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越大,填料层的有效比表面积越小,则每个传质单元所相当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21、采用传质单元数法计算吸收塔的填料层高度,要涉及到物料衡算与相平衡两种关系式的应用。
22、传质单元数反映吸收过程的难度,吸收过程的难度越大,所需的传质单元数越少。
23、对于纯溶剂吸收过程,其相对吸收率等于溶质的吸收率。
24、传质中的施密特数sc与传热中的努塞尔数nu相当,它反映物性对传质的影响。
25、解吸过程的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下方,故解吸过程的推动力应是吸收过程推动力的相反值。
第6章 蒸馏6.1 蒸馏过程概述随堂测验1、对于常压下沸点较高或热敏性物系的分离,宜采用( )。
a、加压精馏
b、减压精馏
c、常压精馏
d、特殊精馏
2、蒸馏分离的特点为( )。
a、通过蒸馏分离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b、适用范围广,可分离均相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
c、适用范围广,可分离液态、气态或固态混合物
d、蒸馏操作耗能较大
3、对于甲醇-水二元物系的精馏分离过程,其中的甲醇为重组分,水为轻组分。
6.2 两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随堂测验1、在一定的压力下,对于苯-甲苯二元物系,随着苯的含量升高,溶液的泡点温度(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2、在二元理想物系的x –y平衡相图中,平衡线与对角线之间的距离越大,则( )。
a、两组分的沸点差越大
b、两组分的沸点差越小
c、两组分的熔点差越大
d、越容易用精馏方法分离
3、汽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汽液两相温度相同,汽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
6.2 两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随堂测验1、对于二元理想物系,其相对挥发度可表示为( )。
a、
b、
c、
d、
2、关于相对挥发度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挥发度α值愈大,精馏分离愈容易
b、相对挥发度α为重组分挥发度与轻组分挥发度之比
c、对于α=1的物系,不能采用普通的精馏方法分离
d、
3、泡点方程表示当汽液两相平衡时,汽相组成与平衡温度间的关系。
6.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1、
a、0.317
b、0.385
c、0.250
d、0.171
2、平衡蒸馏装置应包括( )。
a、加热器
b、节流阀(减压阀)
c、冷凝器
d、分离器
3、在平衡蒸馏中,汽液两相的组成关系应同时满足平衡方程与物料衡算方程。
6.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1、
a、0.452
b、0.288
c、0.552
d、0.315
2、简单蒸馏适用于( )。
a、液体混合物的初步分离
b、液体混合物的清晰(完全)分离
c、测油品的沸程(恩式蒸馏)
d、某些料液的脱色
3、因为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故此简单蒸馏的物料衡算应该进行微分衡算。
6.4 精馏原理和流程随堂测验1、间歇精馏与简单蒸馏的本质区别是( )。
a、间歇精馏为稳态操作过程;简单蒸馏为非稳态操作过程
b、间歇精馏的原料液连续加料;简单蒸馏的原料液一次加入
c、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
d、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有液体回流;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无液体回流
2、对于精馏塔内从塔顶向下的n-1、n、n 1相邻3层塔板,以下关系式成立的是( )。
a、tn-1< tn< tn 1
b、xn 1< xn< xn-1
c、yn-1> yn> yn 1
d、xn 1> xn>xn-1
3、在精馏塔进料板以上的塔段,上升汽相中易挥发组分向液相中传递,最终实现了上升汽相的精制,故此称为精馏段。
第6章 蒸馏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回流比增大,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层数(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2、全回流的特征是( )。
a、操作线与对角线重合
b、操作线的斜率=0
c、操作线的斜率=1
d、回流比为无限大
3、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分离任务一定,回流比增大,操作费用(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2、最小回流比可采用作图法和解析法计算,解析法适用于( )。
a、冷液进料
b、泡点(饱和液体)进料
c、露点(饱和蒸汽)进料
d、汽液混合物进料
3、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采用直接蒸汽加热时,提馏段操作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 )。
a、g (0 , 0)
b、g (xw , 0)
c、g (xw , xw)
d、g (0, xw)
2、采用直接蒸汽加热应满足下列情况( )。
a、待分离的物系为水溶液
b、水为易挥发组分
c、待分离的物系为理想溶液
d、水为难挥发组分
3、分离浓度不同的原料液,可在不同塔板位置上设置相应进料口。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某精馏塔中装有20层塔板,塔板间距为0.45m,则该精馏塔的有效高度为( )。
a、7. 5m
b、9.0m
c、9. 5m
d、8.6m
2、塔板效率具有下列不同的表达形式( )。
a、全塔效率
b、汽相单板效率
c、点效率
d、液相单板效率
3、等板高度是指分离效果与理论板的作用相当的填料层高度。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某精馏过程的操作回流比为2,塔顶馏出液的流量为15kmol/h,操作条件下物系的汽化潜热为35 kj/kmol,则冷凝器的热负荷为( )。
a、1050kj/h
b、2100kj/h
c、1575kj/h
d、1650kj/h
2、精馏过程的节能途径包括( )。
a、增大操作回流比
b、降低塔压降
c、采用多效精馏技术
d、采用热泵精馏技术
3、对再沸器进行热量衡算时热损失可以忽略。
6.6 间歇精馏随堂测验1、对于馏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过程,随着精馏时间的增加,回流比( )。
a、不变
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
d、不确定
2、间歇精馏具有以下特点( )。
a、间歇精馏是非稳态操作过程
b、间歇精馏操作灵活,适应性强
c、间歇精馏是稳态操作过程
d、间歇精馏塔只有精馏段,没有提馏段
3、对于恒回流比的间歇精馏过程,各个瞬间的操作线彼此平行。
第6章 蒸馏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下列计算内容属于精馏过程操作型计算的是( )。
a、精馏塔直径
b、理论板层数
c、精馏塔的处理量
d、操作回流比
2、理论板假定成立的条件是( )。
a、进入塔板的汽液两相互成平衡
b、离开塔板的汽液两相互成平衡
c、塔板上各处的液相组成均匀一致
d、塔设备保温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
3、根据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内上升的汽相摩尔流量与提馏段内上升的汽相摩尔流量相等。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某精馏塔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则操作回流比为( )。
a、3.0
b、4.0
c、2.5
d、3.5
2、在下列物料衡算关系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根据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一直线方程。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
a、
b、
c、
d、
2、对于饱和液体(泡点)进料,下列关系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对于汽液混合物进料,进料热状况参数为( )。
a、
b、
c、
d、
2、对于饱和蒸汽(露点)进料,下列关系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进料热状况参数对精馏段操作线方程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均有影响。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
a、0.975
b、0.961
c、0.980
d、0.966
2、在理论板的逐板计算中,需要采用的方程包括( )。
a、全塔物料衡算方程
b、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c、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d、汽液平衡方程
3、在再沸器内料液受热后部分汽化,故此,再沸器相当于一层理论板。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1、对于饱和蒸汽(露点)进料,进料线(q线)的斜率为( )。
a、=0
b、=1
c、<0
d、>0
2、在理论板的梯级图解中,下列各线交于图中d 点的是( )。
a、汽液平衡线
b、精馏段操作线
c、提馏段操作线
d、进料线(q 线)
3、进料温度越高,q值越大,平衡线与操作线距离越近,所需的理论板层数越多。
第6章 蒸馏6.6 间歇精馏随堂测验1、某间歇精馏过程每批操作的汽化量为90kmol,测得汽化速率为25kmol/h,辅助时间(包括加料、预热等)为1.5 h,则每批操作的周期为( )。
a、1.5 h
b、3.6 h
c、5.1 h
d、6.6 h
2、
a、操作回流比逐渐增大
b、操作回流比逐渐减小
c、计算理论板时以终态(釜液组成xwe)为基准
d、釜液组成xw与回流比 r 有关
3、
6.7 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随堂测验1、对于萃取精馏过程,随着萃取剂加入量的增大,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
a、减小
b、不变
c、不确定
d、增大
2、对于恒沸精馏过程,选择夹带剂的主要原则是( )。
a、夹带剂应能与被分离组分形成新的恒沸液
b、新恒沸液所含夹带剂的量愈少愈好
c、无毒性、无腐蚀性,热稳定性好
d、夹带剂应使原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发生显著变化
3、萃取精馏常用于具有最低恒沸点溶液的分离。
单元测验(第6章)1、对于常压下沸点接近室温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宜采用( )。
a、加压精馏
b、特殊精馏
c、常压精馏
d、减压精馏
2、由组分a、b组成的二元理想溶液,在温度80 ℃下组分a、b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260 kpa和90 kpa。当平衡温度为80 ℃、溶液上方气相的总压为200 kpa时,与气相成平衡的液相组成为( )。
a、0.425
b、0.571
c、0.647
d、0.685
3、
a、1.858
b、0.538
c、1.245
d、2.126
4、
a、0.982
b、0.916
c、0.975
d、0.947
5、某精馏塔的进料量为100 kmol/h,进料组成为0.565(摩尔分数,下同),馏出液组成为0.985,若塔顶轻组分的回收率为98.5%,则釜残液的组成为( )。
a、0.019
b、0.058
c、0.025
d、0.126
6、在精馏计算中,若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将饱和蒸气进料改成过热蒸气进料,则所需的理论板层数( )。
a、减小
b、不变
c、不确定
d、增加
7、某操作中的精馏塔,若将回流比减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釜残液的组成为(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不确定
8、某物系的精馏分离过程需要16层理论板,若采用板式精馏塔,塔板间距为0.45 m,所用塔板的总板效率为64%,则该精馏塔的有效高度为( )。
a、11.3 m
b、10.8m
c、12.5 m
d、7.2 m
9、
a、
b、
c、
d、
10、某操作中的精馏塔,保持进料量和进料热状况参数、馏出液和釜残液的组成,以及再沸器的汽化量不变,减小进料组成,则有( )。
a、馏出液流量增大,回流比减小
b、馏出液流量不变,回流比增大
c、馏出液流量减小,回流比增大
d、馏出液流量减小,回流比不变
11、间歇精馏与简单蒸馏的区别是( )。
a、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
b、间歇精馏为间歇操作,简单蒸馏为连续操作
c、间歇精馏有塔内回流,简单蒸馏无塔内回流
d、间歇精馏为稳态操作,简单蒸馏为非稳态操作
12、在下列进料热状况中,进料线方程的斜率为正值的是( )。
a、冷液进料
b、气液混合物进料
c、饱和蒸气进料
d、过热蒸气进料
13、精馏塔采用全回流操作时的特征包括( )。
a、馏出液采出量为零
b、操作线与对角线重合
c、操作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零
d、操作线的斜率为零
14、精馏过程的节能途径包括( )。
a、将原料液预热,采用泡点进料
b、采用热泵精馏技术
c、采用多效精馏技术
d、设置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
15、恒馏出液组成的间歇精馏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
a、操作回流比逐渐增大
b、塔顶的温度逐渐升高
c、塔釜的温度逐渐升高
d、釜残液的组成逐渐升高
16、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别很大,且分离要求又不高时,可采用间歇精馏。
17、简单蒸馏又称微分蒸馏,是单级蒸馏过程,常以间歇方式进行。
18、根据恒摩尔流假定,在精馏塔内精馏段上升蒸气摩尔流量与提馏段上升蒸气摩尔流 量相等。
19、进料热状况参数q值越大,则进料温度越低,精馏段操作线与对角线的距离越近。
20、利用直接蒸汽加热时所需理论板层数,比用间接蒸汽加热时要稍多些。
21、一般来说,同一层塔板的气相单板效率与液相单板效率的数值并不相同。
22、理论板当量高度(等板高度)是指分离效果与一层塔板作用相当的填料高度。
23、对于一定的塔板数,当采用全回流操作时,馏出液的组成不受限制。
24、对于馏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过程,计算理论板层数时应以精馏操作的初态为准。
25、萃取精馏时需向塔内加入第三组分,以改变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第10章 干燥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1、
a、
b、
c、
d、
2、除去物料中湿分可采用的单元操作有( )。
a、沉降
b、干燥
c、吸收
d、过滤
3、干燥除湿和机械除湿相比能耗较低。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1、温度为20℃,湿度为0.01 kj/kg绝干气的空气的焓是( )。
a、20.6 kj/kg绝干气
b、45.5 kj/kg绝干气
c、38.6 kj/kg绝干气
d、24.9 kj/kg绝干气
2、描述湿空气中水含量的参数是( )。
a、水气分压
b、比热容
c、相对湿度
d、湿度
3、湿空气的相对湿度越高,其吸收水分的能力越强。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1、一定总压下,若空气的湿度不变,而相对湿度减小,则空气的( )。
a、
b、
c、
d、
2、
a、
b、
c、
d、
3、湿空气等湿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为绝热饱和温度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1、在常压下将不饱和湿空气在预热器中加热升温,升温后下列湿空气参数中减小的是( )。
a、水汽分压
b、露点
c、湿球温度
d、相对湿度
2、已知湿空气的下列两个参数值,可准确确定空气状态的是( )。
a、水汽分压和露点
b、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c、干球温度和焓
d、绝热饱和温度和焓
3、一定总压下,不饱和湿空气的干球温度一定,若其露点温度降低了,则其焓值也降低了。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1、20℃湿度为0.007kg/kg绝干气的新鲜空气被加热至100℃后进入干燥器干燥湿物料,出干燥器时空气的湿度为0.02kg/kg绝干气,若干燥器内物料失水量为400kg/h,则新鲜空气的消耗量为( )。
a、30769kg/h
b、28900kg/h
c、30985kg/h
d、25875kg/h
2、在干燥器内将1000kg/h的湿物料从含水量5%干燥至1%(均为湿基含水量),干燥过程中除去的水分含量( )。
a、42.35kg/h
b、40.40kg/h
c、0.7088 kg/min
d、0.6733 kg/min
3、完成同样的干燥任务(除去湿物料的水分量相同),夏季消耗的绝干空气量会少于冬季。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1、20℃湿度为0.005kg/kg绝干气的新鲜空气3000kg/h,在预热器内被加热至80℃,则预热器的热负荷为( )。
a、50.72kw
b、50.97kw
c、61.04kw
d、61.34kw
2、空气经预热器后参数变化是( )。
a、温度升高
b、湿度升高
c、相对湿度升高
d、焓值升高
3、有一运行中的干燥器,目前工况为出干燥器的温度为60℃,湿度为0.055kg/kg绝干气。为了节能,可以在维持废气出口湿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出口温度降为40℃。
第10章 干燥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1、理想干燥器中,将25℃的空气预热至100℃后送入干燥器,出干燥器的尾气温度为45℃,则干燥系统的热效率为( )。
a、26.7%
b、36.4%
c、64.4%
d、73.3%
2、可提高干燥系统热效率的措施有( )。
a、提高t1
b、提高t2
c、提高h2
d、降低h2
3、理想干燥器的热效率高于非理想干燥器。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1、空气进入干燥器的温度为120℃,湿度为0.005kg/kg绝干气,若出干燥器空气温度为40℃,且干燥为理想干燥器,则出干燥器空气的湿度为( )kg/kg绝干气。
a、0.042
b、0.037
c、0.045
d、0.033
2、室温下的新鲜空气在预热器中被加热升温后送入理想干燥,干燥尾气排空,在此过程中,加入干燥系统的热量被用于( )。
a、加热空气
b、物料升温
c、汽化物料中水分
d、干燥器热损失
3、干燥器不补充热量,即qd=0的干燥过程均为等焓干燥过程。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1、若湿物料温度t,表面水汽分压为pv,t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ps,则结合水的特点是( )。
a、pv=ps
b、pv>ps
c、pv
d、pv与ps无关
2、物料中的平衡水分取决于( )。
a、物料的性质
b、空气的温度
c、物料中的总含水量
d、空气的湿度
3、一定含水量的湿物料与一定状态的空气相接触,若空气其他参数不变,仅湿度升高, 则物料的自由水分会减少。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恒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 )。
a、等于空气的干球温度
b、等于空气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c、随干燥进行逐渐升高
d、随干燥进行逐渐降低
2、恒定干燥操作是指( )。
a、干燥过程中空气的t、h不变
b、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失水速率不变
c、干燥过程中空气的速度不变
d、干燥过程中空气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
3、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出的物料含水量x与干燥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曲线斜率逐渐降低的一段位恒速干燥阶段。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恒速干燥阶段中,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 )。
a、仅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
b、仅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c、少量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大多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d、大多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少量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2、影响临界含水量的因素有( )。
a、物料的厚度
b、空气的流速
c、干燥器的结构
d、物料的吸湿性
3、降速干燥阶段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实验,在恒速干燥阶段测得物料含水量由x1降为x2时,所需要的干燥时间为t,若其他条件不变,仍处于恒速干燥阶段,只是物料层的厚度增大一倍,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t
b、t/2
c、2t
d、4t
2、在干燥时间的计算中,恒速段干燥速率uc是很重要的参数,uc也是( )。
a、临界点处干燥速率
b、降速段起点的干燥速率
c、降速段终点的干燥速率
d、干燥起始点的干燥速率
3、一定t、h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如果干燥时间足够长,可将物料中水分全部除去。
10.4 干燥设备随堂测验
1、下列干燥器属于传导干燥器的是( )。
a、沸腾干燥器
b、红外干燥器
c、滚筒干燥器
d、喷雾干燥器
2、下列干燥器属于对流干燥器的是( )。
a、厢式干燥器
b、气流干燥器
c、滚筒干燥器
d、转筒干燥器
3、沸腾干燥器有可能因固体物料在干燥器内停留时间不一样而造成干燥器产品不均匀。
单元测验(第10章)
1、采用一定温度、湿度的热空气水平吹过湿物料表面来干燥该湿物料,若空气的流速增大,物料的平衡含水量将 (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
a、
b、
c、
d、
3、一定总压下,将不饱和空气从温度20℃ 升至80℃,其相对湿度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4、
a、增大
b、减小
c、不变或增大
d、不变或减小
5、常压下,温度40℃(已知40℃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7.3766kpa),相对湿度55%的空气的湿度是( )。
a、0.0211kg/kg绝干气
b、0.0339kg/kg绝干气
c、0.0259kg/kg绝干气
d、0.0417kg/kg绝干气
6、常压下,温度为60℃湿度为0.06kg/kg绝干气的热空气与45℃的水接触,已知45℃和60℃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9.5873kpa和19.923kpa,则传热、传质方向分别为( )。
a、空气向水传热,空气向水传质
b、空气向水传热,水向空气传质
c、水向空气传热,空气向水传质
d、水向空气传热,水向空气传质
7、常压下,20℃含水量0.005kg/kg的湿空气与60℃含水量0.034kg/kg绝干气的废气混合,废气中绝干空气质量和混合气体中绝干空气的质量比为0.6,则混合空气的温度为( )。
a、44.5℃
b、40.0℃
c、50.7℃
d、51.8℃
8、25℃含水量0.007kg/kg绝干气的新鲜空气被加热到110℃后送入理想干燥器,出干燥器的湿度为0.03 kg/kg绝干气,则出干燥器时空气的温度为( )℃。
a、45.8
b、48.9
c、50.7
d、51.8
9、
a、
b、
c、
d、不确定
10、
a、8.152
b、6.00
c、10.00
d、1.63
11、依据湿空气的下列2个参数不能确定湿空气状态的是( )。
a、湿度和露点
b、湿度和温度
c、温度和焓
d、湿球温度和焓
12、在烘箱内将湿物料放置在浅盘上,用一定状况的热空气将其干燥,已知物料初始含水量为35%,该条件下干燥时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40%,则强化干燥过程的有效措施是( )。
a、提高空气流速
b、提高空气温度
c、提高空气压力
d、减薄物料厚度
13、空气经预热器后发生变化的参数有( )。
a、湿度
b、湿球温度
c、相对湿度
d、露点
14、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含水量20%(湿基,下同)的湿物料进行干燥,开始时干燥速率恒定,当干燥至含水量为8%时,干燥速率开始下降,继续干燥至物料含水量为2%时停止干燥。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失去的水分为0.16kg/kg绝干料
b、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失去的水分为0.12kg/kg绝干料
c、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0.087kg/kg绝干料
d、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为0.0204kg/kg绝干料
15、气流干燥器的特点是( )。
a、适合于处理液体物料
b、物料在干燥器内停留时间短,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
c、物料的干燥时间会不均匀
d、适合于处理颗粒状物料,但不适用于易粉碎物料
16、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干燥过程中,湿物料表面的温度始终为空气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17、
18、气流干燥器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
19、喷雾干燥器用于干燥液体或者桨状物料。
20、干燥操作中采用废气循环,可提高干燥速率,提高干燥系统热效率。
21、恒速干燥阶段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蒸发水分。
22、恒速干燥阶段又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23、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特定的物料进行干燥实验,测得的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干燥的水分量即为物料中所含的非结合水量。
24、干燥过程是由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共同控制的。
25、空气在进入干燥器前进行预热的目的是降低空气的湿度。
猜你喜欢
- 2022-12-05 20:33
- 2022-12-05 20:28
- 2022-12-05 20:24
- 2022-12-05 19:47
- 2022-12-05 19:32
- 2022-12-05 19:25
- 2022-12-05 19:13
- 2022-12-05 19:04
- 2022-12-05 18:54
- 2022-12-05 18:32